仁真嚇姆
摘 要: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成績把自己當作傳授知識的機器,也同時把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的課堂小學生幾乎沒有學習興趣可言,課堂效果可想而知。因而,更新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式,實施新課程改革,成為當今課堂教學的趨勢。因而,素質教育下提高課堂有效性,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素質教育應運而生登上教學改革的舞臺。作為一線教師,積極用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投身于教學改革的大軍,將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是我奮斗的目標。然而,無論何時,教學效果都會是一線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因而,我以小學語文課堂為主陣地,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以期達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一、深挖教材
無論何時,教材都是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新課程改革實施的今天亦如此。因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于教師必須先鉆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并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雖然執教了十年的語文,但每每鉆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系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于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并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于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于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于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二、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小學生的探究興趣
小學生其年齡特點決定,他們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發揮想象課文有可能寫什么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么?等問題。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3)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4)借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5)借助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
(1)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要激勵學生,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與理解;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輕易否定。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①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②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③組織匯報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④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重視對問題進行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后,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并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 、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三、依據學生思維發展實際,發展其智力,開拓其思維
愛因斯坦曾經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我先配樂范詩,然后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并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線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是課堂教學的當務之急。但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