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華
摘 要:中學語文教師歷來重視作文教學,并視之為教學重點,嘔心嚦血 去努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中學生卻最怕作文,不少學生在作文課中冥思苦索,卻提不起精神,許多人 往往抱著應付老師的態度去寫作。怕的原因是什么?多數人認為是“沒有東西可寫,詞匯貧乏,不會開頭、 結尾,感到頭痛難寫?!币簿褪钦f,寫作材料匱乏,是導致學生產生怕作文心理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作文;積累
可見,平時善于廣擷博采,重視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是學生增強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如何幫助中學生廣擷博采,積累寫作材料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六個途徑予以引導、鼓勵。
一、觀察作文
寫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離不開環境。豐富多彩的自然、社會環境與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實踐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但客觀存在的環境萬物與豐富生活的種種特色,只有靠觀察才能發現、掌握與積累,才能形成寫作的素材與題材。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睆淖魑慕嵌日f,觀察就是有意識、有目的的知覺自然或認識社會現象,從中獲得寫作的材料。觀察的過程,便是積累材料的過程。因此,中學生要養成處處留心觀察的良好習慣、觀察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觀察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并要把觀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種細微特征及時記錄、隨時積累,才會使材料越來越豐富,寫作時便能厚積薄發,得心應手地選擇材料,正確立意。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要側重方法的指導,通過課內分析講解、課外觀察示范等,教會學生由整體到部分的全面觀察、捕捉事物特點的集中觀察,由此及彼互相對照發現異同的比較觀察等,從中準確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特征,發現事物變化規律。這樣積累的材料,既具有豐富性,又具有準確性。
二、閱讀積累
自然環境海闊天空,社會生活瞬息萬變,大千世界內容豐富,人們靠直接觀察所獲的材料,只能是鳳毛麟角,必須借助間接觀察大量補充。間接觀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閱讀。閱讀包括課內外,而作為積累材料的閱讀,主要指課外閱讀。大量課外讀物內容廣博,知識豐富,經驗紛繁,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兼容,是前人觀察成果的結晶,更是中學生寫作中可以廣泛采擷的素材。所以,課外閱讀是中學生獲取知識、開拓視野、承受熏陶、積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師要提倡鼓勵和指導中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
三、視聽積累
現代社會是信息量豐富、信息傳播手段現代化的社會,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飛躍發展,現代信息傳播手段日益普及,廣播電視等夜以繼日傳播豐富的信息,且比書刊雜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動活潑有魅力,是對青少年具有強烈吸引力的間接觀察手段。廣大青少年早已自發地而且饒有興趣地通過廣播電視積累信息,但往往憑興趣愛好,隨機收看,缺乏選擇性和目的性,娛樂消遣性強。家長則多以影響學習為由加以阻止,教師則往往忽視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實際上,教師應高度重視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從現代化視聽渠道中積累豐富的材料,如新聞聯播、環球45分鐘、好望角、動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種節日晚會節目、愛國主義影片展播等,都對學生有益智、地行、激情、開拓視野、豐富生活體驗等作用,均屬積累寫作材料的范疇;同時要幫助學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純消遣趣味性收視傾向,并學會動態觀察,提高觀察水平和積累的材料質量。
四、活動積累
在親身經歷的各種活動實踐中,體驗生活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也是中學生積累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而且這些材料情感性強,心理活動素材多,動態發展變化內容多,為其他積累渠道所少有。為此,語文教師應積極組織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如采取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自編小報刊、課外閱讀成果展、社會調查、專題辯論等中學生喜愛的形式,同時結合學校、班級開展的各種德育活動、節日活動、社會實踐等內容,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有意觀察,強化體驗,從中積累真情實感,體驗活動中各種人際交往的真偽虛實、優劣美丑,觀察活動過程中各種人物的言行舉止、神態變化?;顒又兴e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再現容易,而且寫作中使用起來容易抒發情感,達到文情并茂。
五、練筆積累
上述各種途徑的材料積累,均屬無形積累,儲存在大腦中,使用時不僅要再現、梳理、選擇,還得考慮材料的文字表達。有形的文字材料積累(除動筆墨讀書外)被忽視了,即練得太少。因此,要提倡練筆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上述途徑的材料積累中勤于練筆,積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并從中提高運用語言技能。葉圣陶先生說:“寫作的歷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中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寫作和閱讀比較起來,尤其偏于技術方面。凡是技術,沒有不需要反復歷練的?!薄盀轲B成寫作的習慣,非多作不可;同時為適應生活的需要,也非多做不可。寫日記、作讀書筆記、作記敘生產經驗的文章,作抒發內容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寫作的機會,決不放過,這也是而且必須做到的。”據推算,中學生寫作水平要能基本達到大綱要求,各類練筆不得少于50萬字。因此,教師應在對中學生材料積累的指導過程中,結合給予練筆指導,并把練筆也當成材料積累的重要途徑。
六、強記積累
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語、歇后語等,在閱讀欣賞之后,還必須反復吟誦,瑯瑯上口,達到熟練背誦,到寫作時,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遷移,成為錦上添花的寫作材料,這屬于強記積累。中學生是記憶力發展最佳時期,且能在理解基礎上形成長時記憶。元朝程端禮在《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中談到作文要讀韓愈的文章時說:“日熟讀一篇或二篇,亦需百遍成誦,緣一生靠此為作文骨子也……。所以,應該著力背誦些名家名篇,如朱自清《春》、《荷塘月色》、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吳伯簫的《菜園小記》、陶鑄的《松樹的風格》、楊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楊禮贊》、袁鷹的《井岡翠竹》、峻青的《秋色賦》等。教師應提倡、鼓勵和指導并嚴格要求學生強記部分經過選擇的名家名篇,讓學生終生享用。此外,名言警句、成語、歇后語均需盡量多地強記熟讀。
古語說“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千劍”、“千曲”皆靠積累?!坝^”、“操”概括了積累方式,“千”強調積累的廣博;觀察、閱讀、視聽均系“觀”類,活動、練筆、強記可屬“操”類。當然“觀”、“操”均不應截然分開,觀中有操(如練筆、強記),練中有觀(如活動中觀察),但無論“觀”、“操”,要達“千”境,主要靠勤,靠學生自覺、主動,而要使“觀、操”有效,不成為無用功,全靠教師指導,使學生“觀、操”有法、有度,從中把握“觀”、“操”規律,運用自如,只有這樣,才能大量積累材料為寫作服務,厚積薄發,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