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蓮
摘 要:古往今來的習慣說法“上學讀書”,而非“上學看書”,我們可見“讀”字這重要。可見,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主題,是學生求知的金鑰匙。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正如于漪老師在著作中談到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課文中無聲的文字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變成有聲的語言。語言或鏗鏗鏘鏘,如金屬撞擊聲;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隨著悅耳的音響,課文中的思想、情感就會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學得愉快,學得有效。”所以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有效的朗讀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教學 ;策略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教學。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教學,其中要特別重視朗讀教學。要得開展好朗讀教學,教師可以采取如下的一些策略:要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要豐富朗讀的形式;朗讀指導的過程要合理、有層次;要努力培養朗讀興趣。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精挑細選的經典之作,因而,認真閱讀這些課文,對于學生深入理解具體課文作者的情感及學習相關的重要寫法等,也就大有裨益。可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教學,人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嘛。那么,如何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教學呢?我們說,閱讀的方式從出聲和不出聲可分為朗讀和默讀兩種,本文筆者擬從朗讀的角度對這個問題談自己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朗讀不是簡單地把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而這種情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學生往往對直觀、生動的事物最感興趣,課堂上我們可以適當地運用一些多媒體、音樂、圖片以及教師的范讀來渲染課文情景,首先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欲望。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時,由于作者在文章描繪了五幅圖畫――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和迎春圖。為了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朗讀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網上找出很多課文中所寫到的春天美景的圖片,上課伊始把圖片展示給學生看,他們不禁會發出陣陣贊嘆聲。我因勢利導:“這么美的春天,同學們誰能通過朗讀來讓大家感受到春天的美麗呢?”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都想盡情地抒發自己內心對春天的贊美和喜愛。
二、豐富朗讀形式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的方法很多,如范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各種朗讀有不同的功能和適用范圍,但無論是采取何種朗讀方法,都要根據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朗讀水平以及認知能力來確定。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不到位時,應該采用范讀。教師在范讀的同時要對學生提出要求:你們聽了范讀,想想為什么要這樣讀?聽教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這樣的要求不僅引起學生的注意,引發他們的思考,更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范讀中學到朗讀知識和技巧。當遇到對話較多,充滿趣味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聲朗讀。但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范讀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進行機械地模仿,同時,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留下足夠時間讓學生自己讀。也要慎用齊讀,因為有學生會“濫竽充數”并易產生唱讀的不良習慣。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題材采用不同的朗讀方法,不僅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要提高朗讀教學的實效性,應該從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入手,使他們樂于朗讀。教師可以通過列舉名人名嘴的成長故事,利用名人效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學生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閱讀課文也越來越不愿意大聲朗讀,這個時候特別需要老師的鼓勵。在最開始的時候,學生的朗讀水平可能不高,教師一定要多加鼓勵,用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開口朗讀。此外,還要不斷豐富朗讀教學的形式,使之更加多樣化和靈活化,通過個人朗讀、集體誦讀、分角色朗讀、配樂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交替使用,既豐富了朗讀的形式,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現個人才華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讓他們深入體驗朗讀的樂趣,慢慢愛上朗讀。
三、朗讀指導的過程要合理、有層次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在開始時不能有過高要求,要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朗讀訓練要有階梯型,即階段性。對學生來說,即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朗讀,又有較高要求――順暢朗讀,更有最高要求――傳神朗讀。在一開始朗讀時,學生不一定都能對朗讀產生很強烈的興趣,同時朗讀技巧也不足。這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合作交流討論、通過大量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自身水平。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水平時,自然會躍躍欲試,一展身手。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等形式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朗讀教學中要盡量選擇那些最適合朗讀的課文讓學生朗讀,選文標準應該“取法乎上”,這里說的“上”就是“上乘之作”,或語言優美,瑯瑯上口;或形象生動,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而且,要兼顧各種文體,這樣學生才能掌握各種表達方式,為口語交際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努力培養朗讀興趣
不同的文章朗讀時各有其特點,有的輕松愉快猶如碧波泛舟;有的雄厚低沉猶如雄獅嘶吼;有的蒼勁悲涼如泣如訴;有的慷慨激昂猶如驚濤駭浪;有的委婉曲折猶如低語傾訴;歡快時又猶如輕風撫柳……就在這時快、時慢、時高、時低,悲悲喜喜、議議敘敘之中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了文章的主題。就這樣,學生在朗讀和聆聽后一定能夠凈化靈魂,使其感受到審美的愉悅,從而體現朗讀的巨大價值。在這樣的課堂中不僅學生學得愉快,而且教師教得也輕松。特別是那些朗朗上口,遣詞造句乃至修辭結構都特別講究的精品文章,朗讀甚至背誦起來那簡直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享受,它不僅能夠陶冶情操、凈化靈魂,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而且對于學生今后的寫作、發言、都會有所幫助,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當前更能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直至熟讀成誦,不但可以感受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思想美、情感美,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合理的朗讀過程,抓好朗讀訓練,讓課堂充滿朗朗書聲。只要我們堅持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在讀中感知、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會變得富有靈性,充滿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