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兵
摘 要:物理生活化教學是新課改后提出的教學理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趨勢。物理是解決生活知識的科學,生活中很多的物理知識都可以成為學生的學習材料。因此,我們的物理教學就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加強物理學科的生活化教學,從而體現物理學科的特點,發揮物理的教育價值,擴展物理教學的職能,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 初中物理;生活化
一.以生活情景、疑惑導入新課,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生活情景或生活中的疑惑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受物理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明白物理對于整個社會發展的價值,知道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運用物理模式去解決現實的思維。以生活情景、疑惑導入新課,就要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準確定位,在保證內容的探索性的同時,還要保證學生“踮起腳尖跳一跳”就能夠摸得著。
例如,在講“力的相互作用”這一課時,教師可列舉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課程。列舉學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如用雞蛋碰石頭雞蛋殼會破,用力拍手掌手心會疼等。再比如,講“光的折射”時,可以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考慮身邊的生活現象。如“為什么清澈的水底看起來很淺”,“為什么部分放在水中的筷子會彎”。利用問題情境,學生會自然的去思考,去辯論。那種探其究竟的欲望一觸即發,學習物理的興趣會大大提升。
二、開展生活化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樂趣
物理并不是課本上的知識,還有許多知識是從生活中和試驗中來的,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的樂趣。可以鼓勵學生使用身邊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的探究活動,不斷拉近物理跟生活實際的關系,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物理科學的真實性。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身邊的礦泉水瓶做關于聲學的實驗。像聲音的產生、聲音的音調跟振動快慢的關系,還可以彈出簡單的樂曲。學生玩過的彈弓帶入課堂,可探究彈力與彈性形變的關系。若把彈弓拉斷,順勢可研究物體的彈性限度。拉斷后打結再看能否使用,探究彈弓的彈性是否發生變化(通過紙團的射程來比較)。
三、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在教師講完某個知識點后,應鼓勵學生應用物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正所謂“學以致用”。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生活現象、解釋科學原理對于促進教學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例如,教學講到“杠桿”一課時,學生可以根據省力杠桿、費力杠桿的原理解釋各種工具的使用原理。比如剪紙刀、剪樹枝、剪鐵片的剪刀都是一對對杠桿,應使用哪種,有什么區別?講“摩擦力”時,根據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可解釋“為什么有些北方城市常常在下雪后將煤炭灑在結冰的路面上”。“為什么冰壺比賽時,運動員穿的兩只鞋的鞋底材質不同:蹭冰腳鞋底為橡膠制成,而滑行腳的鞋底為塑料制成”。
總之,物理來源于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這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這樣形成的知識才是源源活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才會不斷提高。同時,也可以從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識是有用的,體會物理知識的價值,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與自覺性。
參考文獻:
[1]蘇玉琢.如何使初中課堂生活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