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茹茹
【主題闡釋】
本節內容較簡單,知識落點少,如何讓學生一節課有所收獲?同時,學生對地球方面的常識了解程度參差不齊,如何讓有著較好知識儲備的學生有新收獲,讓知識儲備較少的學生得到新知識的積累等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為此,嘗試有意識地運用發散式、階梯式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說出來”、“動起來”進行問題解決,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緊密銜接新知識,從而達到讓學生對原有的知識經驗加以調整、重構的目的。
【案例描述】
一、發散式提問謎語情景,充分發動學生的知識儲備
師:請大家猜一個謎語:不用發動日夜轉,春夏秋冬按時換,一日行程八萬里,滿載人類千千萬。知道謎底嗎?
師:你能發現謎面上都蘊含了地球的哪些知識嗎?你愿意與大家分享它們嗎?(生:地球在自轉、地球在公轉、地球是人類的家園……)
師追問:什么是自轉,自轉周期是多長?什么是公轉,公轉周期是多長?
恰當地選擇謎語來引入,既符合了七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又讓他們有話可說。
二、動手“畫一畫”,挖掘內涵,提問做到有放有收
師:每個同學對地球有著不同程度的認識,接下來請大家動動手,在紙上畫出你印象中的地球。
學生的作品中,有人畫出了地球上的大洲大洋,有人畫出了青山綠樹,還有些學生則畫出了地球流淚這樣的畫面……通過學生的介紹挖掘出學生對地球知識諸多深層次的了解。此時教師給予適當地評價和引導,升華出“一個地球、兩種環境,請保護好我們的地球”等觀點。為了讓學生在發散式的你言我語中突出本節課的主題,教師可抓住作品的共同特點加以引導。秉承發散思維的思路,做到有放有收,將本節話題的重點引入了地球是球體的證據的證明。
三、“動動手”,階梯式提問完成知識提升
學生設計并演示:鉛筆分別在籃球和平面上逐漸遠去的實驗。
師:鉛筆的消失情況如何?說明什么問題?
師:那么請同學用鉛筆在這個圓柱體上運動,你能有所發現嗎?
生:沿圓柱體側壁的周長方向運動時,鉛筆筆尖先消失;沿圓柱體側壁的高方向運動時,鉛筆尖和筆身均不消失。
師:因此實驗“鉛筆在籃球面上的運動”應該做怎樣的改進才更能說明問題?
生:只有鉛筆在籃球的各個面運動時均是筆尖先消失,才能說明運動的各個面都是曲線的。
教師在原有實驗的基礎上多了一個新實驗,多了幾個新追問,階梯式地將模擬實驗的難度增加,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得到”。這個問題情境,將新舊知識緊密銜接起來,使學生認知水平得到階梯式地提高。
四、“感悟分享”,建構知識體系
在課堂的尾聲處,我設計了一些階梯式回顧提問來代替傳統小結,通過學生自己交流來分享知識,從而達到知識體系清晰化建構的目的。
分享1:為何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在現在看來是錯誤的?
說明人對自然事物的認識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正是人類不斷追尋的精神,才慢慢克服舊觀念的局限性,得到地球是球體的正確認識,同時進行科學史和科學主義的教育。
分享2:現在你明白為何地球“一日能行八萬里”了嗎?
學習了地球的大小后,該處的問題設置前呼后應,既理解了謎語,又讓學生學有所用。
分享3:請同學們將你所畫的地球完善起來。
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將新舊知識在心中整理回顧一次。
【案例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或技能之后,老師有必要為學生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材設計落點仍然在介紹地球的常識而學生已經具備,所以如何出新并讓學生舊知新學是我面臨的最大問題。經過反思和修改,我將本節課教學定位在:重新建構舊知識系統→收獲新知識→知識提升。
一、重新建構舊知識系統
“猜一猜”的環節通過簡單謎語創設了一個發散式提問的情景,激發學生通過回答相關問題回憶、糾錯、交流,達到人人舊知共享;而一句“一日行程八萬里,真的有那么神速嗎”為新知的學習埋下伏筆,做到該處提問形散神不散。
“畫一畫”的環節可以挖掘學生對地球知識的理解。比如學生會在作品中表達出對現在地球環境隱患的諸多擔憂等,此時教師需及時將激發出的火花轉為環保教育的契機,這樣,學生理性的地球常識與感性的環保情感結為一體,不失為一種知識結構的完善和提升。
這種發散式地讓學生暢所欲言,能夠了解和掌控學生的舊知識儲備情況,在復習舊知的同時達到重新回憶和架構舊知識系統的目的。
二、收獲新知識,完成知識提升
“動動手”環節,教材中原有的實驗安排顯然讓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挑戰性,于是我設計了一個階梯式的提問:鉛筆在籃球面上運動的情況→鉛筆在平面上運動的情況→鉛筆在圓柱體上運動的情況如何?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了證明球體的證據,也使得學到的新知識更加嚴密,思維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感悟分享”環節提問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加強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在學習地球赤道周長、半徑大小等知識點后,用謎語中的話來設置問題情境,階梯式地幫助學生將新舊知識緊密聯系,層層遞進。
綜上,本節課雖然知識點簡單,但要想在課堂中處處有學生參與的火花,問題教學的適時運用可以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以問題情境為主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容易表現活躍,積極回應。通過問題情境,讓學生“知道了的”說出來,“不知道的”學過去;通過問題情境,讓學生簡單的舊有知識體系得以整理、矯正,變得嚴密;新的知識體系在快樂的你說我說的活躍氣氛中得以建構,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溶入課堂,才能收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