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春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有效性教學
高中歷史教師在課改中最關心的是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是要打破教師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創造性和對知識的體驗等做法,改變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局面,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課堂上有效的互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有效教學就是教師遵循教學規律,以最優的速度、最少的時間,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取得進步和發展,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一、改變教師觀念,不斷努力學習,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
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于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要“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就是為了不教。相比于傳統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新的教育理念認為教師應更注重學法指導,其實學法比教法更重要,因為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真正主體,學法才是知識轉變為能力的橋梁和紐帶。
教師的功底決定了教學的深度和力度,教師的視野和知識面的廣度也影響著學生視野和知識面開闊。因而,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充實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廣泛涉獵其它學科的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要從實踐出發,主動走出課堂,面向社會,了解社會實際,積極尋找和發現社會上可供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資源。只有自己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廣博的知識面,才能在課堂上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傳授知識。
二、改革教材內容呈現方式,激活學生思維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的部分內容設置深奧而缺乏趣味性;部分內容設置過于枯燥;教學易受教材的束縛。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首先應抓住同學們的心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將更多更豐富的內容引入課堂,不要將學生認為“冗長”和“缺乏生動感”的結論、結果告訴他們,應通過講故事、看圖片、史料介紹等方式給他們展示更多的歷史現象,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并得出結論。用聯系今天講述昨天的方式,結合時事熱點將歷史課上的前衛而具有現代氣息的觀點介紹給學生,只有這樣,才會使學生充滿興趣和了解的欲望、才能使歷史課程符合時代的需求。教師對課堂訓練進行點撥講評時也要講究科學性和有效性。既不能面面俱到,每條題目都逐一講解,浪費學生大量時間,也不能僅僅是報答案,不做任何解釋。而應當對一些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講解,注意分析原因、點撥解題方法,做到舉一反三。對于個別學生的個別性錯誤,可以個別輔導。當然對訓練中出現的問題,也可讓學生自己分析,查找原因,培養學生自我糾錯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從訓練中捕捉信息,發現問題,及時彌補,提高訓練的有效性。
三、合理利用插圖,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
歷史課中的許多插圖是課本重要內容的體現,這些插圖刺激性強、變化性大、形象有趣,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無意注意,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妨用圖來突出重點。如《外交事業的發展》一課,講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美關系改善、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等,但是,單憑這些文字資料,學生很難真切地感受外交事業的巨大發展。筆者引導學生看課文中的三幅圖“毛澤東會見尼克松”、“五星紅旗在聯合國大廈前飄揚”、“1972年毛澤東會見日本首項田中角榮”,并用語言加以渲染。從這三幅圖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外交事業蓬勃發展的氣息。
四、利用研究性學習,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的成功,不僅不會浪費時間,還會使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通過自身實踐活動,加深對相關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加深和拓寬了相關學科的學習,從而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有的學生在參加研究性學習后深有感慨:“研究性學習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鮮花和陽光,它能帶給我們挑戰的自信與創新的快樂,在經歷長途跋涉后,收獲累累碩果,那種成功的喜悅是難以形容的?!边€有的學生說:“在研究中,我們體驗著作為主體的自由,我們體驗著學習開放性的快樂,我們更深深體驗到研究的艱辛與合作的重要……”可以看出,在研究性學習這個開放的系統中,學生能夠通過自主與合作的方式,在學習活動中體驗著書本中無法體驗的酸甜苦樂,在整體素質得到提高的同時,發現和發展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張揚了個性。這不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夢寐以求的事情嗎?
研究性學習不同于真正的科學研究,它強調的是學生對研究過程的一種感受和體驗。另外,由于學生受個人文化知識積累程度的制約,搜尋資料來源也有限,學生之間必須團結協作,將信息資源共享。
五、靈活選擇教學模式和方法
有效的歷史教學強調的是高效性,所以“高效”就成了選擇歷史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首選。要達到教學的有效,教師在選擇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時候,必須依據教師自身優點給予判斷,以長補短。內容決定著模式和方法采用的效果。如在講授“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這一節時,實踐證明效果最好的教學方法是辯論法。教師先將戰國時期的背景及各自的觀點以材料的方式展現,讓學生分以下幾個角度去辯論諸子的思想。①最受中下層人民關注的派別。②最被統治者看中的派別。③對我國封建社會影響最深遠的派別。通過這種形式,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它既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辯論能力,而且對知識的記憶和運用的效果極好。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在過程的實施、情境的創設、知識的遷移、問題的拓展、活動的安排、練習的設計等多個環節上,始終處于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問題探究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的良好狀態,激發學生從多個層面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六、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要把現實生活和歷史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把歷史課變得生動有趣、豐富多彩。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投入到歷史學習中,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明春.中學歷史教育效果提升的對策探析[J].教育教學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