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琦
【摘 要】當代傳媒業發展勢頭迅猛,新聞媒介發展到自媒體時代,引發了信息傳播活動的重大變革。當代大學生作為自媒體時代“公民記者”和“信息產品消費”的主流力量,由于缺乏相應的指導,其媒介素養現狀不容樂觀,高校亟須構建媒介素養教育,以幫助青年大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媒介素養;自媒體語境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及內涵
媒介素養教育是英國學者和丹麥教育工作者于20世紀3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種教育主張。西方國家,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增加對媒介的了解,學會以批判的意識接觸媒介的信息;二是了解自己對媒介的需要,懂得合理地運用媒介服務自我,其目的是將受眾由盲目的消費者訓練成為一個理性的媒介使用者。
在中國,大眾傳媒是黨、政府和公眾的耳目喉舌,大眾傳媒還是可以進行產業化經營的媒介組織,媒體肩負輿論導向和經濟實體的雙重屬性,因此,對大學生及公眾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尤為重要。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了解大眾傳媒信息傳播的基本原理,培養他們發現信息、組織信息與保存信息的能力,辨別大眾傳媒信息的真偽并且判斷其價值的能力,利用媒介來發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大學生通過媒介素養學習對媒介信息進行分析、提煉,為自己的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并且能夠順利進入社會,以自身良好的媒介素養影響周圍人,形成媒介素養教育的良性循環。
二、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
大學生媒介素養是指大學生正確認識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具體表現為:一般媒體基礎知識和技能;能主動獲取所需信息;了解一些能獲取信息的媒體渠道;能較充分地理解媒體信息傳播者的意圖;對待媒體信息的批判思維。目前大學生媒介素養缺失嚴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大學生對媒介的正確解讀及批判能力弱。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養的一項重要指標,既包括受眾對傳播內容的鑒別能力,也包括受眾對關于傳媒對人、對社會的影響這些深層次問題有足夠的認識。大學生對媒介有一定的信任度,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對媒介有依賴性,許多大學生不能夠有效地對不同價值的信息進行選擇。這無疑是缺乏對媒介再現的分析能力與批判能力。
2.大學生對媒介主動使用意識缺乏。許多學生不具備熟練運用媒體獲得所需信息服務生活的能力。大眾媒介作為信息傳播的工具,理應成為大學生學習和自身發展的工具,但許多大學生在使用媒介時只是為了娛樂消遣,不愿深入思考媒介信息、不能正確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大多數大學生在接觸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時,對媒介信息往往是被動接受,缺乏主動的分析和思考的意識。這不能不說是當前大學生媒介行為的偏離、媒介素養的欠缺。
3.大學生對道德認知和法律意識模糊。侵犯他人隱私,散播虛假消息,網絡侵權盜版網絡三俗,非理性愛國等破壞公序良俗的行為時有發生這說明大學生對媒介道德層面的認知和自法律意識淡薄。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上海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對媒介傳播中的色情、暴力等內容只有一小部分受訪者表示堅決反對,大部分學生認為這些內容雖然糟糕,但卻是對社會真實的寫照,是傳播信息時代不可避免的。在獵奇心理影響下,大學生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觀看、相互傳遞一些色情、暴力等內容是否會違法,是否會違反了有關網絡管理條例,是否會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大學生對國家有關新聞出版、知識產權、網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規不了解,對利用媒介進行信息傳播、侵權盜版行為雖有認知,但法律意識淡薄。
總的來說,在當前復雜的信息傳播格局中,大學生媒介素養明顯不夠,亟待提升。
三、培育和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策略
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需要綜合“學校—社會—自身”這三重途徑,學校是基礎,社會是保障而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關鍵,多管齊下來實現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
1.確立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在傳媒業比較發達的英、法、澳等國,已將媒介教育正式納入學生的教育課程體系。針對我國目前的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在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首先要將課程設置作為重要手段,在大學教育中導入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并逐步推出一套成熟的媒介素養理論教育課程體系。各高校可依據相關教材,在學生原有課程的基礎上開設媒介素養概論、理解大眾媒介等課程,并在教學計劃中將其明確列為各專業必修課,并適當輔以媒介文化、自媒體制作傳播方法等公共選修課。
2.拓展校園媒介的素養教育途徑。大學生充分利用大學既有的媒介資源,如大學生記者團、校刊編輯部、校園廣播站、校園電視臺等,讓學生親自去采集、編輯、制作和發布信息。開設校園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賬號,讓學生參與官方賬號的管理和維護。大學生可通過這些豐富多樣的活動明白傳媒活動的實質,理解大眾媒介傳達的聲音,其實體現的是編輯等背后各方力量的意圖,并非純粹的客觀中立。校園內的廣播、報紙、微博等小眾媒介資源,以其信息貼近學生、目標受眾集中、接觸頻率較高等優勢,構成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媒介環境。拓展這些媒介素養教育渠道既可以普及媒介知識、營造媒介素養教育的氛圍,又可以讓大學生成為媒介實踐活動的主體。
3.媒介應加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意識。大眾媒介在信息傳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媒介理應參與到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中。首先,媒介在生產和傳播信息方面應符合弘揚時代主旋律的要求,用優秀的作品引導并幫助大學生認識社會、積累知識、增長才干,使其媒介素養在耳聞目染中逐步得到提高。其次媒介可利用其傳播信息的優勢,集中介紹媒介知識,并使大學生能夠閱讀和收看,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更充分地了解媒介,而且使他們能夠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媒介傳播的信息。要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媒介素養教育氛圍,就要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刊和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宣傳作用,在各種媒介中普及媒介素養基礎知識。
4.大學生要加強自我教育。大學生對媒介素養教育要形成自我教育、終身教育的理念。大學生是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體,主體的主動性、自覺性的發揮程度直接關系到媒介素養教育實效的高低。我們不僅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媒介學習,而且要鼓勵學生通過自我修養和自我教育,把外在的影響內化為自己的品質。這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就能處于高層次、高水平的狀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得到真正的體現。因此,大學生應當學會利用媒介幫助自己、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理智地面對媒介信息。
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接觸的媒介信息更加廣泛,信息量更為龐大,信息傳播更為迅疾。兼具“公民記者”和“信息消費者”雙重身份的大學生其媒介素養教育勢在必行。因此培育和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點。面對復雜多變,信息繁雜的網絡環境,學校、社會、自身三方面應該共同努力,培養大學生對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