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雁
【摘 要】學生居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居于教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但是,由于對“兩個地位”,尤其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在教學中體現,缺乏具體研究,缺乏操作性,因此結論也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關鍵詞】涵義;學生;教師
一直以來,我們對教與學關系的認識,只簡單地停留在理論層面。但是,由于對“兩個地位”,尤其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則缺乏具體研究,因而缺乏操作性,因此結論也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采取簡單化的辦法,“滿堂灌”“一言堂”,這種辦法,恰恰與上述結論背道而馳。使學生處于被動的、次要的地位。如此一來,學習變成了學生沉重的負擔,學科能力培養也無法實現,也無法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做為職業學校的學生也不可能學到扎實的技能。
一、學生主體地位的涵義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指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而教師、教材、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學生應積極地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去,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同樣一個老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會出現不同的學習結果。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只能是知識在向大腦輸入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采用了不同的加工方法。
既然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學習結果好壞的決定因素,那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便影響著“學”的質量。關于如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問題。主動性往往就被歪曲為學習興趣,以為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就達到了調動主動性的目的。事實上,這種趣味,至多只能算“低級趣味”,因為它停留在具體知識層面,難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學生如何保障自己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承擔者,是保障其主體地位的決定者。一個善于學習的學生,就是一個善于把自己置于主體地位,主動學習的學生。但是,由于“教師中心論”“教材中心論”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普遍形成一種依賴教師、迷信教材的心理,根本不懂主動學習的真正含義。從表面上看,學生在這一系列行為中忙得不亦樂乎,似乎在主動地學習。但實際上,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休眠”狀態,未曾活躍起來,去積極地面對知識和問題。所以學生乃是被教材和教師牽著鼻子轉,處于被動地位。那么,學生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使自己居于主體地位呢?
1. 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地位。學生必須認識到,學習主要靠自己,教材只是為自己提供了一個知識的原型,教師只是把自己引進學習大門的向導,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揭示事物的本質,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善于自我激勵學習動機,一個有著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可以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關于學習動機包括四種類型:①外部動機;②社會動機:③成就動機;④內部動機。由第一種動機到第四種動機,學生學習目的逐漸由外向內轉移,逐漸由對學習結果關懷向對學習過程關懷轉移,個人也更加投入于學習。因此,學生要善于自我激勵學習動機,促使自己主動地投入于學習過程,并從其中尋得樂趣。
3.善于自我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如上所述,主動性包括學習的自覺性、趣味性和思維的積極性。具體來說,學習的自覺性包括學生能自覺地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整理教材知識,建立認知結構,發現和解決問題。思維的積極性指學生能夠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去面對知識和問題,善于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發掘感性知識背后的理性知識,探究規律,樂于獨立回答或解決問題。
三、教師如何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居于主體地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但這并非就是說教師無足輕重,可有可無了。事實上,教師是全部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實現的外因,如果把課堂教學比為一幕戲,學生就是演員,教師就是導演,離開了演員,戲自然不成其為戲,而離開了導演,由演員放任自流,為所欲為,那這幕戲就一團混亂。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才能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呢?
1.教師要時刻牢記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因此,①備課不能單純以教材的知識為對象,而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一味講授,把知識強行“塞入”學生大腦,而要調動多種教學手段;③課后教師不能迫使學生陷入作業的汪洋大海或記憶的死胡同,而要促使學生主動發掘知識間或顯或隱的聯系,建立知識結構。
2.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保障其主體地位。從理論上看,學生盡管在課堂教學中居于主體地位,但實際上學生自己對此往往一無所知,習慣依賴教師、迷信教材。因此,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自己的主體地位,自我激發學習動機,主動地學習。
3. 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教學中要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保障其主體地位的目的。教師必須在教學方法上有所改進:①課堂時間應由教師主要使用變為學生主要使用,學生只有在擁有了充分的時間之后,才可能充分閱讀、思考、解決問題。②變一言堂為多言堂,改變教師講述為主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比較多的回答問題、討論問題的機會。③變陳述式教學為論證式教學.陳述式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論證式教學則是在抓住教材重點難點的前提下,變教材重點難點知識為問題,拓寬拓深教材知識,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④改革課堂教學結構。傳統的五段式課堂教學結構(組織教學、復習舊課引入新課、講授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其實是一種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的任務就是聽講、做筆記、回答極少的簡單問題,這種課堂結構有利于傳授知識,不利于培養能力,如果要變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必須改變這種結構。
當然,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教學的方方面面。無能教學方法如何發展,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而保障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則是實現能力培養、思維發展的前提,這恰恰是教學中每一位教師應重視的,讓我們共同努力攜手共進,為真正讓學生居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教學心理學,張大均,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8.
[2]廖其發 《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研究》講座稿提綱2002.4.
[3][蘇]斯托利亞爾著,丁爾澤譯,數學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教育研究方法導論,裴娣娜[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5.
[5]陳昌平:《數學教育比較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