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
【摘 要】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完整產業鏈,形成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共同,推進不同經營主體契約融合、共同發展,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探索農村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積極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產業功能轉型等為核心,促進融合發展;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大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引導產業集聚發展,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關鍵詞】產業鏈;產業融合;城鎮化;新型業態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以農業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為切入點,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支撐,以生產經營合作或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為主要方式,推動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儲存、加工、銷售一體化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附加值,培育農村新業態,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著力探索建立農民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利益共享機制和實現機制。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如何有效的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完整產業鏈,形成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共同
以產業為依托,圍繞解決一家一戶面臨的土地經營零散、勞動力不足、社會化服務難等問題,通過生產經營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完整產業鏈。只有有效的整合土地、勞動力、社會服務、土地股份等要素,才能使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實現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共享,實現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推進不同經營主體契約融合、共同發展,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圍繞有發展潛力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等,通過訂單生產、合作協議、產供銷對接等方式,強化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形成完整產業鏈。重點探索形成長期穩定的購銷關系和合理的農產品購銷價格,逐步建立一二三產業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充分保護農民利益,讓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民充分分享產業鏈增值,價值鏈提升帶來的更多收益。
三、探索農村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積極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等工作,總結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實踐探索,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的有機融合,穩步推進休閑觀光農業、品牌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旅游、農家樂、健康養老產業等新業態,既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又弘揚農耕文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四、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產業功能轉型等為核心,促進融合發展
(一)農業產業縱向型融合
通過訂單生產、承貸承還、貸款擔保、合作協議、產供銷對接等多種方式,建立有效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加強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生產經營合作,實現生產、加工、銷售、品牌培育等環節的有機整合,增加農業附加價值,促進農業生產、銷售、加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農業多元化服務型融合
發展以測土配肥、統防統治、農機服務、產品營銷、技術培訓等為重點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總結推廣農業綜合服務站、信息服務平臺、糧食銀行、產業聯盟等社會化服務有效形式,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類型多樣化、運行市場化,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多元化服務的融合是農業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惠民、富民的重要舉措。
(三)產業聚集型融合
建立土地、資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平臺,引導從事種植、加工、銷售的各類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向優勢區聚集,提高規模化經營水平,形成優質產業集群和品牌優勢,提高種植效益。積極推進農業內部產業整合型融合,推進糧飼兼顧、種養融合、循環發展。
(四)農業多種功能型融合
通過規劃引導,重點圍繞打造都市休閑農業帶,建設提升一批農家樂、休閑農莊、休閑農業示范點,開發農業生態休閑、旅游觀光、農耕文化、科技教育等多種功能,拓展農業發展的領域和空間。
五、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六、大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臺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制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七、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八、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游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九、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愿,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發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征兵.中國農業發展方式應轉向精細密集農業.農業經濟與管理,2011(5):16~20.
[2]梁曉東.我國的農業經營形式初探.天津社會科學,2013(4):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