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谷珊
[摘要]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公路電影成為近年來炙手可熱的電影類型。對于新生代所帶來的煩惱、焦慮與彷徨,國產公路影片起著救贖心靈、釋放壓力、治愈創傷、升華精神的作用。國產公路影片在不經意間恰巧滿足了中產階級觀影者的審美需求,通過“逃離”與“尋找”之路,完成“療傷”與“治愈”之旅,并在發揮文藝旅行指南等社會功能中,體現出它的大眾文化消費特質。
[關鍵詞]中國公路電影;療傷;價值觀
與美國公路電影不同,中國公路電影在新世紀初才拉開序幕。在此之后,中國電影界的創作人將目光投向“公路”這一嶄新的元素,以此為基礎向觀眾表達“行走”的過程和特殊景象。影片《非誠勿擾》講述了一對戀人在前往日本度假的途中發生的故事;《千里走單騎》也試圖向觀眾表達主人公在“行走”的路上探尋內心的答案。如此紛繁的局面造就了中國公路電影的繁榮與多樣性。
一、逃離、尋找、治愈與療傷之旅
民國時期,小說開始盛行,尤其是帶有傳奇色彩的小說更是受人追捧,例如《史記一游俠列傳》《徐霞客游記》等,讀者們從這些小說中還可以感受到一些歷史的痕跡。當然,一人單騎、一劍行江湖的主角在這些小說中是必不可少的,主角的所作所為與傳奇經歷成為那個時期民眾評判英雄的標準。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其內容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四人歷經重重磨難,面臨許多選擇,最后成功到達西天拜佛求經的故事,這本書便是早期最成功的“公路電影”之一。西方著名文學家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中提到,小說題材中并不缺少英雄好漢的存在……每一部傳奇軼聞當中的主人公都是故事中的英雄……在每次挫折之后,英雄好漢們都會一點點地成長,在各種各樣的所見所聞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洗禮:每個傳奇中大多都是這種類似的經歷,像沃格勒認為的一樣,“在旅途中,愛與恨,幸福與苦難都是互相轉換的”。
不論是哪部公路電影,主角在路途中的所見所聞,都是能夠改變主角原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在經典的公路電影中,大多數都在表現主角的經歷以及所做出的改變。結局是什么并不是最主要的,旅行的所見所聞才是一部電影中最為關鍵的所在。電影《邦妮與克萊德》展示了對主體價值觀的逃避與背離。電影《逍遙騎士》在影片最后為觀影者展現出對美國未來的悲觀心理。電影《末路狂花》借助女主角的經歷從側面認可了現代社會中女性的地位。《中央車站》借助主角千里尋親的經歷,在謎一樣的孩子和母親的互相幫襯下,尋找屬于巴西人的夢想,在信仰中探索答案。
公路電影被稱作“當代最受歡迎”的電影類型,在中國諸多類型的電影中脫穎而出,成為“逃離現實”和“追尋夢想”的主旨所在,并隨著人生理想軌道漸漸走向正軌,從而順利地抵達心靈的港灣。電影《賴小子》中,鎮子里善良淳樸的青年們想要逃出束縛、脫離舊社會法則的牢籠并最終揚帆起航;電影《過界》中主角失手“打死”一位老主顧而開始了逃亡生活;而在影片《租期》中,男主人公懷揣夢想開了一家公司,卻因為種種原因負債累累,最后公司不得不倒閉,甚至最后因醫院給父親下了病危通知書而一無所有地回到家里。
“逃離現實”和“追尋夢想”是有關聯的,在逃離現實的同時,往往會伴隨著追尋夢想的誕生。角色的基本行為是“尋找”。由“尋找”這一基本主題衍生出了很多其他的元素,而“尋找”是一個母題,這個母題所衍生出的也是電影的線索。“尋找的目標”不僅僅可以代表人,還可以代表一些事情、一些物品,甚至還可以代表一些存在于人們想象中的事情。例如,電影《落葉歸根》中,主角承載著所有人的夢想,帶上遇難礦友的遺體,展開了回鄉安葬礦友之旅;電影《飛越老人院》中,老人們擺脫了精神上的束縛,租車自行出發,去尋找人生的真諦;電影《轉山》中,主角為了成全兄弟的遺愿,放棄了安逸的環境,徒步前往“高原之路”;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中,主角希望得到關于“油霸”的授權書,因此離開家來到了“充滿磨難”的泰國……這一干電影無一不含有“逃離現實”和“追尋夢想”的影子。
當然,在人們熟知的公路電影當中,“尋找的目標”也可以是某人,例如電影《三峽好人》和《千里走單騎》等。在電影《三峽好人》中,由韓三明飾演的韓三明不辭勞苦地奔波到三峽,尋找失散了16年的前妻。前妻是他16年前用錢買來的,但是生完孩子后她帶著孩子逃回到三峽。影片從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山西大老粗出發,充分展現出人性最深處的善良和寬容。
影片《千里走單騎》中,作為主人公的父親為了兒子小時候的理想,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為了演電影的夢想,即使是最底層的戲份也不拒絕。在這部電影中,“逃離現實”和“追尋夢想”被充分地展現出來,呈現出一段心靈的“救贖之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溫飽問題和資源的匱乏問題,但是社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來操控人們的天性,讓人們完全向社會俯首稱臣,徹底將人們心中的自由觀抹掉。”
著名導演張揚所編導的電影《落葉歸根》,完全秉承了“中國風”的俠客精神。電影當中的主角在礦友遇難后,因礦友無意當中說出的一句“故土難離”,居然攜帶礦友的遺體,歷經千難萬險,終千里還鄉。這與中國自古的“俠客精神”相同。在探索的時候,探索出的最終答案并不是最主要的,最讓人看重的是探索時的所見所聞,也就是在探索中經歷,在經歷中成長。
除去“逃離現實”和“追尋夢想”的主旨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同樣可以作為公路電影中最主要的陳述方法。現在人們之間的信任極其匱乏,因此,人際關系顯得更為重要,而“信任問題”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在電影中也是一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漸漸成為影片中的連線點,換言之,這種電影的主要情節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化情況。”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是由“情誼”“聯系”和“改變”幾種元素所組成的,其體現在一對素不相識的人從相識、相厭、重歸和好、分開、再聚的這一歷程。這兩個人的身份往往是天差地別的,而他們所處的地位也有著天壤之別,更不要提他們的年齡差異和價值觀的不同了。兩個人在各種各樣離奇的經歷中相識并產生分歧,而后發生了認知上的改變。最終卻總是身處高位的人對身處低位的人的認可,身處高位的人站在身處低位人的位置上看待一件事后,漸漸理解了身處低位的人。“這種認同,不僅是針對自己的一種修煉方式,還是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一種認同。”
觀影者大多都會對弱者產生惻隱之心,這也從側面表示出生而平等的主旨所在。電影《人在囧途》中,由笑星王寶強所飾演的牛耿,就像是牛一樣倔強,在電影中他所在的公司倒閉,老板攜款逃跑。他是一個忠厚、純真、淳樸的老實人,與他相對的老板李成功,是一名性格冷淡、做人圓滑、偽善狡詐、貪財好色之徒。在影片的最后,牛耿成功地以自己的精神打動了李成功,使李成功開始反省從前的所作所為,并在最后不論是心還是人都完成了回歸。在這種公路電影中的人際關系里,身份相差愈大,產生的幽默感愈強。如電影《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一路順瘋》與《心花路放》等。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漸漸占據中國公路電影表達方式的首要位置,這其中是因為中國時代的變遷,人們漸漸脫離了溫飽,走上了小康之路。啼饑號寒的人們大大減少,人們從身體上的不適轉變成了心靈上的危機。在這時,一些公路電影便成為人們心中的“心靈雞湯”。例如,電影《心花路放》中,主角為了讓自己的好兄弟忘掉一些不快的經歷,為他精心準備了云南之旅,在最后,主角的兄弟在這場旅行中擺脫了心理陰影,并完成了自我贖罪。
二、中國公路電影的受眾價值觀辨析
所有的電影都具備不同程度上的認知和價值。電影種類的創新不止是種類上的創新,而是人生觀的變化和革新。美國好萊塢的歌劇影片在1930年時,是無法脫離電影而崛起的,不過最后卻受到了當時經濟日益衰敗的影響而沒有發展下去。因為現實生活的殘忍導致影片的內容成為當時社會人們心底的希望所在,他們沉浸于歌劇不能自拔。1980年的中國,剛剛改革開放,而人們內心中也更想了解下海經商,這也導致香港黑幫片成為內地火爆的影片類型。因為黑幫那種敢于拼、敢于闖的精神成為當時的潮流。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觀影者所喜歡的電影種類取決于當時社會的背景和時代的潮流。
中國公路電影和美國的現代電影極為相似,因為它們都是以開辟、發現和自由作為主題。而觀眾所認同的公路電影也在實際中探索、發現并做出改變。1980年后,公路電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反抗精神”被遺棄了,而后被財富為主的電影取而代之。不過也有一小部分電影當中宣揚著充滿反抗的宗教信仰,其余絕大多數的公路電影成功地做出了改變。在這個敏感的時候,人們喜歡錢財,以前的嬉笑打鬧也被現在的雅俗風流所取代,“布爾喬亞”精神將“波西米亞”精神溶解。1983年后,影壇中的公路電影全部轉型成功,從原來的反抗精神轉變到了救贖心靈。整部電影通常都是在解脫觀影者的心理束縛,并治療傷口。公路電影描述了在這個以錢為首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增加,當然也有心靈的港灣——家庭對人的安慰,在整個旅程當中受到了各種各樣精神的治療和安慰,例如電影《雨人》《陽光小美女》《穿越美國》《菊次郎的夏天》《中央車站》等。
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電影也漸漸蛻變,漸漸成熟。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人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成果日益增加,同時也導致人們對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精神財富成果的渴求。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影經過數次改變,漸漸地走進了“繁榮昌盛”。綜上所述,中國電影的發展和美國電影的發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當初的美國公路電影所包含的無拘無束、叛逆精神和當時玩世不恭的態度是中國電影無法秉承的。在中國電影發展的前期,也就是1980年以前,是沒有任何公路電影的。
除此之外,中國公路電影在1980年改變得并不盡如人意,而1990年后,民眾的價值觀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卻無法和1960年美國的價值觀比較。所以美國公路電影和中國公路電影在初期發展時是不同的。雖然,第五代的編劇和導演學習了美國公路影片中的元素,但是也迅速被中國特殊的時代浪潮淹沒,21世紀后公路影片的發展,就需要中產階級觀影者的支持了。
對于一些中產階級的觀眾,公路電影成為他們返璞歸真、揚帆起航的最好介質。所以,中國公路電影發展至今,療傷和返鄉依舊還是最主要的一部分:主角在旅途中受到磨難并得以成長,最后回歸初衷的人生觀念。
三、結語
公路電影是最初成熟于美國的現代電影類型片種,中國公路電影在新世紀成為重要的電影樣式。隨著現代生活的人際關系漸漸沒落,同時,《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與《心花路放》等影片令觀眾產生的共鳴,也從側面反映出公路電影是現代人們所喜愛的電影類型。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小康生活家庭面對現在房價高、車價高、物價高的現狀時內心也掙扎著。現代公路電影可以完美地將中產階級家庭的心態刻畫出來。從這個意義上看,公路電影為國產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另一條可供借鑒的出路。
[參考文獻]
[1] 邵培仁,方玲玲.流動的景觀——媒介地理學視野下公路電影的地理再現[J].當代電影,2006(06).
[2] 侯雨昕.淺談公路電影在中國的發展空間[J].大眾文藝,2010(09).
[3] 范煬.心靈的找尋——公路電影的發展與變奏[J].電影評介,2011(08).
[4] 李彬.中外公路電影研究之比較考察[J].當代電影,2014(01).
[5] 李玲玲.論中國商業性公路電影的類型改寫[J].電影文學,2015(02).
[作者簡介] 王佳(1982—),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谷珊(1987—),女,河北唐山人,碩士,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