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產都市電影對中國的全球化、城市化水平做出了及時生動的描摹,而且還豐富了中國電影類型,增加了氣勢恢宏的都市場景,滿足了觀眾對于城市的設想。但是由于許多國內都市影片立足于全世界,沒有明顯的中國特征,商品消費文化和都市生活情境展示的全球化等,致使這些影片對于中國特色的景觀和生活氣息關注較少,形構和顯影了中國都市電影對于社會現實的懸浮和虛與委蛇。
[關鍵詞]跨文化;都市電影;本土化敘事
在光鮮亮麗的票房數據背后,都市電影與社會生活及觀眾之間的隔膜并未改善,影片主題和思想顯得較為空洞。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影片對于國內文化關注度不夠和本地敘事的缺乏,取而代之的是對深刻但不完全介入全球化進程的中國都市中全球性景觀的大規模、密集呈現。
一、對全球的展現與對本土觀照的缺失
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讓世界顯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近,更多的人也愿意加入全球化的趨勢當中。人們現在生活的城市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空間,這些變化得益于旅行者、逃荒者、外來務工人員、移民、大學生等群體,這些不斷流動著的人口構成了這個不斷流動著的世界,并且能夠給當地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等方方面面帶來巨大影響。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擁有相同的流動權利,假如后現代主義商品交換社會并沒有改變階層的本質,那么其仍然會在社會中出現不同的階級,在消費社會區分階級層次主要看其流動性,或者說是其能夠自由流動的能力。
世界在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必然會呈現一些不均衡的現象,有些人能夠適應這個進程而變得成功,而有些人沒有做好準備,卻變得越來越向邊緣發展。在中國城市里面存在著許多全球化的成功人士,另一些人則被定為本地人,而如今的城市生活由身處上層社會的全球化人士掌控,這個規則能夠給精英人士一個良好的環境,對于不適應這種生活的本地人來說就很難幸福地生活了。從最近拍攝的一些都市電影來分析,電影將過多的鏡頭和關注給了那些適應全球化的“成功”人士,展現他們積極的生活狀態和情感故事,但是對于“不成功”的本土人士卻呈現忽視和關注較少的狀態。
例如,在2012年上映的影片《紐約客@上海》就能夠很鮮明地展現這個事實。即便影片將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上海,想要通過如今國內最具全球化的城市展現中國的進步,但是電影的男主角山姆卻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而是一個海外華人,他的生活和行為方式都極具美國特色,他一口流利的英語,根本不懂中文。從主人公的情感歸宿也可以發現電影對于本地人關注不夠,山姆最終沒有選擇本土人士助手芳芳作為他的妻子,而是同一位美國女士結合。山姆的抉擇其實代表了一種文化思維,沒有趕上全球化進程的本土人士不是電影創作者關心的人群,也不是全球化人士們的選擇。山姆、美國人和其他適應全球化的人在上海這座城市幸福地生活著,他們擁有自己成功的事業和愛情,但是對于芳芳等本地人士來說就沒有那么幸運了。
與上述電影類似,影片《我愿意》的男主人公是某跨國公司的董事長,女主人公微微則是著名設計公司藝術總經理,男配角也是從美國歸來的金融奇才。影片《親密敵人》的男女主角都是某跨國集團的高級管理者。影片《窈窕紳士》的女主人公是來自于香港并在內地開展自己事業的精英人才,女主角展現的純正美國英語和著裝、行為方式散發出的眾多美國元素都在時刻告訴觀眾,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全球化精英。當然還有眾多都市電影的主要角色設置都能夠體現上述特征,這些人物一般具有海外背景或者行為方式都極其世界化,他們基本都是收入很高、名校畢業、大公司領導,日常穿著和行為方式上也是充滿著國際氣息。不僅如此,這些人的行動范圍也是遍布全世界,《我愿意》中男主角的求婚現場設定在歐洲浪漫之都巴黎;電影版《北京愛情故事》的一個小故事里面,
梁家輝和劉嘉玲扮演的男女主角相約去希臘海島超級別墅酒店“私會”,以紀念他們婚姻20周年。電影中,這些精英人士隨意地穿行于世界的各個名勝古跡,對于他們來說世界的距離無比渺小,空間不再是束縛,跨越國家和海洋只不過是眨眼之間的事情。
除了主要角色“不待見”本地化人物外,影片中的場景和次要角色也會特別看重那些高鼻梁、藍眼睛的外籍人士,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更加極端的是有的反映國內城市的影片直接選取其他國家電影的片段,讓人感覺眼前的這座城市不是來自中國,而是屬于美國或者歐洲的某個大都市。例如,在影片《一夜驚喜》里面,女主人公的生日聚會就讓人搞不清楚這到底是在中國還是美國,經典的英文背景音樂,各種膚色的人都作為客人被邀請過來,他們都用流利的英文交流。
二、城市主體性的缺失
當前的中國都市題材電影對于本地敘事關注不夠的現象還表現在許多電影都試圖擺脫城市地域空間。去除城市所在的地區就是指拋棄電影所在區域人文特質和地區特色。具體到電影中體現出來的是所表現的沒有明顯地域特點的場景。
這些電影將大部分劇情場景設置在沒有地域特點的空間,這些區域包括大城市中的高級寫字樓、高端人士進出的高檔公寓或別墅區、人頭攢動的商業廣場或購物街、極致奢華的高端酒店、激情澎湃的夜店、舞廳等,這些聚集了全球的流行化趨勢的場所都是當前都市題材影片喜歡選取的場景。影片《北京愛情故事》的開端,觀眾隨著男主人公駕駛的超級跑車在北京的夜晚飛馳,鏡頭對準了北京的購物廣場和商業中心,缺少北京的人文景觀。
國內都市類影片還經常會出現從高樓上往下俯視整個城市的夜晚鏡頭,黑暗的夜空使得城市中的光線異常鮮亮,道路上奔馳著的車輛燈光、高樓包裹著的五彩霓虹等場景都無法讓人辨別身處的城市。在影片《我愿意》里面的兩個極具代表性的鏡頭很能說明問題,可能是出于商業廣告的考量,電影分別給了兩個高檔小區的名字特寫鏡頭,發生在北京的故事里面卻出現了福建的小區名稱,可以說是電影創作者使用了蒙太奇的手法,但是也從側面上說明了現在中國城市全球化和國際化發展的進程中出現了同質化的現象,各個城市之間相互學習、復制讓區域的概念正在逐漸消除,人們生活在這座城市卻無法分辨出自己到底身處何地。
三、對城市現實生活書寫的缺失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商品消費為主的社會運行方式成為主流,人們的這種生活狀態也被廣泛地融入都市題材電影之中。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等人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這種發展趨勢用現代化的手段擴展可以說是經濟活動,但是它并不只是經濟活動那么簡單,還包含很多社會、階層和政治等因素。因此,全球化對于這個世界來說,是一個全面開展、復雜推進的過程,它不僅需要經濟手段的驅動,還需要政治等因素的幫助。世界全球化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并存,各個地區之間所處的地位也在隨時改變,并且這種變化也在顛覆著人們的生活。
從某種層面來看,全球化進程的實際中心是在美國,它更多體現的是美國的利益和他們設定的規則,這樣的準則由于強烈的個體意識受到大多數人的推崇,也因為商業手段的推動而迅速擴展,同時它結合了各種傳播平臺被人們廣泛熟知并認可,并且它還在不斷地向世界的各個角落延伸。從政治角度來講,資本主義思想和意識傳播其實就是以商品消費主義為媒介的,社會經濟落后的地區受到資本主義入侵后會在各種商品規則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下迅速瓦解。
縱觀多部都市題材電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花錢如流水的消費觀念,豪華車輛、名牌服裝、名牌包包和知名手表等都可以隨意地刷卡購買。影片《窈窕紳士》里面來自農村的暴發戶想方設法改變自己土里土氣的形象,以獲得追求超級名模的資本,踏上改變自己的道路。他找來了來自香港的公關公司來給自己進行全方位策劃,公司也給他進行了由外向里的包裝:不僅轉變他的穿著風格,還改變了他使用的汽車品牌,戒煙,改變喝酒類型,口頭語也從粗糙的鄉村話變成了“謝謝”“你好”“請”等文明用語,并且還敦促他學習英語,進行紳士運動,聽復古歌劇,看名人畫展等,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將他從一個鄉土氣息十足的土豪變成了彬彬有禮的紳士。從電影對于這個土豪的紳士養成過程的展示可以發現,這些培訓和調教都是以西方的紳士為模板進行的,而傳統文化對于個人修養的觀點幾乎沒有涉及。在這樣的影片刻畫方式下,所有的城市生活都是一樣的,那些在商品消費文化驅動下發展的大都市都是相同的發展模式。
都市影片更多的是展現在全球化過程中人們所過著的安逸生活以及這個城市精彩的方面,但是繁榮的背后卻遮蓋了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說這些影片在刻意地回避這些問題。實際上電影中的城市是一個脫離了現實的都市,原本占這個城市絕大多數的本地人士由于沒有更多地體現全球化而被攝像機忽視。真實的中國城市,各個城市之間的發展是非常不平衡的,那些國家重點發展的城市或者地理位置優越的城市發展迅速,沒有區位或者其他優勢的地區就相對落后,導致各個城市之間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就連一個城市之內貧富差距和區位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就像社會學家史密斯談到的那樣,城市人波動的數據看似是冰冷的數字,但是卻蘊含了許許多多人的悲歡離合,很多人因此而大富大貴,過上了上流社會富足的生活,很多人卻整天在絕望和痛苦之中掙扎,城市里面有很多人生活在高檔的社區和公寓,到高級場所消費,但是還有更多的人生活在棚戶區和貧民聚居區之中。更加應該關注的是,處在貧民區的人們往往生活在高級場所人們的陰影之中。
在這樣的城市現實面前,都市題材電影不能只是單單展示城市美好、光鮮的一面,還應該更多地關注處在城市另一頭的人們的生活狀態,更加全面地記錄中國的全球化進程和現代化發展過程。
四、結語
國內都市題材影片更多地展示了中國融入世界和發展自己過程中閃亮的一面,但是這種展示顯得過于片面,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和想象。這些都市影片中展現的城市一般都是來自于電影創作者的理想,不管是立足于全球化的精英,還是空間場所的去地域化,或者是商品消費主義的盛行,這些都是近似于真實的理想生活方式。受到全球化經濟及思想的擠壓,代表中國本土文化和生活的個體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這些都在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中經濟和意識都處于劣勢的本地人身處極其繁華和奢靡的全球化場所顯得那么不協調。產生這種現象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資本的助推。資本是資本主義擴散的利器,在它的影響下自然電影中會有意無意地注入更多的全球化元素,電影的思路和敘事方法也必然會將這些資本的思維方式融入其中,因此那些跟全球化不相符的非資本景觀就很難在電影里呈現了。此外,電影制作人本身也比較缺乏對于都市生活全方位的體驗和決心,致使這些作品缺乏對于本土化的觀照。法國著名學者米歇爾·德·塞爾托將觀看城市的角度分為兩類,一類是“觀察者”,一類是“步行者”,“觀察者”站在城市的最高處俯視整座城市,這個時候城市就像一幅畫展現在人的眼前,紛繁復雜的城市全都被簡單和平面化處理了,換句話說,這樣的處理方式就是對于現實生活的虛化。對于后者來說,他深入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體驗這個城市的每一處生活,這才是一個電影創作者或者藝術家應該扮演的角色、應該具備的視角,只有這樣才能拍攝出反映城市現狀的經典影片。
[基金項目] 本文系陜西咸陽師范學院2010年校級教育科研項目“結構主義理論視野下的唐寅詩歌研究”(項目編號:10XSYK325)。
[參考文獻]
[1] 聶偉.當代都市電影與民間欲望漂流:王小帥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2] 王群.面對現代文明的思考──新時期都市電影創作探討[J].當代電影,1999(05).
[3] 李道新.都市功能的轉換與電影生態的變遷——以北京影業為中心的歷史、文化研究[J].文藝研究,2008(03).
[4] 許迪聲.個體與集體:中國都市電影創作元素分析[J].當代電影,2009(12).
[5] 楚衛華.敘事的創造與受眾的接受——論中國都市電影的敘事特質[J].唐都學刊,2004(02).
[作者簡介] 吳波(1979—),女,遼寧鐵嶺人,碩士,咸陽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