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是訴諸感官刺激的流動視聽語言藝術,而青春電影則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僅代表著“美女經濟”,更與時代有著難以言說的契合感。人物角色的自由性是當下青春電影進行敘事的機制核心,而且還具有獨特的靈活性特征。為了盡可能滿足商業需求,又不違背藝術特性,青春電影集敘事和美學表達于一身,且與時代背景交相輝映。電影是反映時代的一面鏡子,在我們感受經濟增長的同時,那些青春電影里的角色也長大成人。
[關鍵詞]青春電影;成長敘事;價值觀
回顧當下熱度不減的青春電影,不難發現,這些電影成功的原因乃是創作者結合時代將電影自身的敘事以及美學表達實現了一次完美融合。當下青春電影無論是電影自身還是電影與時代之間,都形成了一種不言自明的默契。
一、成長經歷式的敘事
時代感極強的青春電影十分注重對隱性復調敘事策略的使用,所以其結構多為非封閉式的,并且呈兩個或兩個以上并存的狀態。插敘、反復和敘事終止是青春電影中最常用的幾種美學方法,由其呈現出來的拼貼風格更體現出了成長的時代印記。在一些經典的青春電影,如《英雄》《公民凱恩》和《羅生門》中,復調敘事策略的使用往往都是以一個問題為核心展開,以提問和解答的方式進行,而影片最后給出的所謂的答案其實并非正面答案,這足以說明人性的復雜才是所有問題產生的根本。
事物客觀性的普遍外被感知后得到的意象,便是象征意象。因此,在藝術領域里,象征便成為電影表意的載體,是主客觀的高度統一。很多青春電影立足于成長主題,并以此為意影射時代的文化潮流。例如《小時代3》中偏執的顧源,雖然有著優越的家世,卻生活在父親遁形且母親專橫的畸形家庭環境中。在他與顧里糾葛的愛恨情仇中,他慢慢地成長起來,最終變得更加理性與現實,這正好是對實用主義的一種驗證;而在電影《閨蜜》中,脫離父親的約束,從兩個女孩身上表現出來的重口味元素不禁讓人瞠目結舌,而且對兩性話題的討論也體現了現代社會的開放性。
再看國產電影《同桌的你》,男主角林一在親情上是有一定缺失的,雖然父親這個角色一直都存在,但他給予林一的關心和幫助幾乎是少之又少。可在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所起到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的。這足以反映出,快節奏和高壓力的生活狀態令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越來越匱乏,這令處于成長階段的“孩子”失去了“父親”的引導,以至于出現價值觀與道德觀上的困擾。
所謂“父親”其實早就不只是生物學上的血緣關系,更多的是在精神上能夠給予啟發和指引的代表。青春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所以青春電影中多以“父親”作為第一敘事者,因為凡是成年人都是從孩子一點點成長起來的,在經歷過歲月的洗禮,體驗過情感的傷痛之后,從身體到心理真正成熟。例如,近期比較受歡迎的電影《捉妖記》就將成長的主題隱藏在童話般的故事情節中。宋天蔭自幼與自己的奶奶生活在一個遠離世事的村莊中,他天性善良淳樸,但內心深處仍然對自己的“父親”有質疑和怨恨,因為他不理解當時父親為什么將他扔下。雖然選擇遵從父親的意思,但他從未真正接受過。直到長大成人,又誤打誤撞地“生下”小妖王胡巴,他才開始慢慢體驗到做“父親”的不易,并開始慢慢釋懷。最后,為了拯救小胡巴,他甚至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但死而復生以后,天蔭勇敢地打敗了可惡的妖精,卻狠心地讓胡巴回到妖精中間生活。當他用手中的寶劍畫出自己與胡巴之間的界限時,畫面突然轉到小時候父親在他面前畫出的那條火線,并聽到父親痛苦地喊出“走?。∽?!”于是他也含淚喊出了同樣的話。直到這個時候宋天蔭才理解了父親,也成為一名真正的“父親”。
傳統線性的敘事方式從邏輯上保證了事件的正常發展走向,而復調敘事則更能夠展現事件和人物心理的復雜性,青春電影正是借助這一點來體現當代人內心的焦慮。所以,無論是《后會無期》《閨蜜》還是《捉妖記》中,都先給觀眾設下一個問題,通過劇情的發展慢慢引出答案。可結局也并不是直接回答,而是以隱晦的方式讓觀眾自行腦補答案。開放式結局是當代電影最常用的一種方式,這樣便能夠給人們留下足夠思考的空間,同時也為自己的問題找到一個明確答案。
青春電影之所以能反映時代的特性,因為其都是通過極端的沖突來影射一些社會中存在的矛盾,在矛盾被成功調和時就是對現實的一種回復。就像《捉妖記》中,很多善良的妖并不想吃人,所以他們用“人皮”偽裝自己,為的就是能與人和平共處;但惡毒的妖卻做盡壞事,逼得捉妖師們不得不將他們除掉以保護無辜的人。宋天蔭從一開始并不能接受自己的鄰里是妖的事實,但最后他明白心腸惡毒的人還不如善良的妖。因為從小缺乏“父親”的正確引導,奶奶又是一個時而清醒時而糊涂的人,所以他只能靠自己去判斷“是非”。將其與當前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電影其實想要表達的是認識問題要透過表面看本質,不能被表面現象迷惑,進而喪失判斷好壞、善惡的能力。成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只有真正經歷過,才能看透其中的道理,明白曾經的傷害其實是一種保護。
而影片《小時代3》則是用一種奇觀化的方式,讓觀眾體驗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成長故事。里面復雜的姐妹友情、糾葛的男女愛情,真實再現了“青春”的懵懂與沖動。那些不計后果的行為,都成了成長的煩惱。而在這部電影中還有一點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里面層出不窮的高檔會所、餐廳,極盡奢華的服飾,還有那些似乎真實又好像離我們很遠的話語,這些都是消費主義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符號?!缎r代3》過于紙醉金迷的生活方式不斷地刺激著觀眾的眼球,可以說這是高雅藝術的象征,也可以說這是拜金主義的代言。財富可以激勵青少年進步,也可以成為貪圖享受和犯罪的動機。所以,這部電影恰恰反映出這個特殊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在發生著一定程度的轉變。至少有一部分人開始“物化”,開始一切向“錢”看。另外,影片中“顧氏夫婦”的愛情,在現實中也比比皆是。當顧源執著地認為自己的愛與金錢地位無關時,顧里卻告訴他沒有物質基礎的愛情就像沒有地基的建筑,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倒塌。這就是當代很多人的愛情婚姻觀,女性將愛情建立在對男性經濟實力的考量之上,而不再是單純的荷爾蒙燃燒反應。
二、幻想式的敘事
之所以說青春是人生中最容易沖動和犯錯的階段,是因為在這個時期我們最容易沉浸在各種幻想之中。所以,青春電影便借助靚麗的身體來展現當初最純潔的幻想,并對這個過程中的情感經歷進行一次純潔的洗禮,將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與其說青春電影是在追憶往事,不如說是在圓年少輕狂的“你我”一個夢。青春是悸動的,也是苦澀的,那時的親情被幼稚包裹著,那時的友情被自私束縛著,那時的愛情被幻想裝飾著。電影就將這些統統凈化掉,讓觀眾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青春”。正如《同桌的你》中,林一多年后與TOM成了朋友。電影從不追求真相與現實,而是從主觀角度去見證一個人或者一群人的成長,同時為他們治療心靈的創傷。
不過,有些事情畢竟是無法挽回的,有些人注定錯過了一次便是一輩子。當周小梔穿著潔白的婚紗走在紅毯上,而對面的那個準備牽她手的人并不是林一時就足以證明這一點。生活在當下,雖然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發展空間,但機會與壓力并存,當林一信心滿滿地踏上去美國的飛機時,他并沒有想到迎接自己的是苦不堪言甚至尊嚴喪失的未來。懷揣著夢想的青年總是希望能夠一展抱負并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但現實卻證明困難無處不在,即便努力也不一定就會成功,這也是當代人焦慮的原因。關于愛情,林一與周小梔努力過,也傷痛過。林一甚至是為了周小梔才申請去美國。但現實是,周小梔并沒能與林一在美國再續前緣。校園中的愛情固然純潔美好,卻毫無保障。周小梔最終嫁給了一個物質條件十分優越的男人,而不是林一。財富、身份、地位已經成為一部分人擇偶的標準,傳統的愛情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當林一幻想在周小梔的婚禮上帶她離開時,就證明對于那段青春他是留戀的,對于自己曾經真心愛過的女孩兒,對于自己的愛情,他是珍惜的。但幻想就是幻想,永遠也成不了現實。最終,周小梔還是嫁給了別人。顛覆現狀的基礎是肉體和生命,這也是評估自身經歷的一個標準。換言之,只有能夠提高思想活力并且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才具有美的價值。而青春題材的電影喻指的便是成長,其能夠美化一些記憶,以拯救心存悲劇式認知的人們。電影是一門視聽覺藝術,其通過幻想顛覆現實,能夠為沉溺于痛苦經歷中的人們重構人生,以救贖那些墮落的心?;孟胧乔啻弘娪白钌瞄L的手段,顛覆現實是其最終的目的,借助其營造出來的烏托邦世界,帶領觀眾跳脫現實的枷鎖,從苦痛的回憶中解脫出來,重拾那些美好的過去,并從電影故事情節中總結得失,然后重新啟程。直面過去何嘗不是一種新的開始,放下包袱才能走得更遠。
電影是一門行為藝術,所以必須做到敘事與審美的和諧統一。這是藝術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場商業性的必然表現。青春電影最明顯的優點就是對靚麗身體的展現。從理論角度分析,在當今這個時代,女性身體儼然已經成為“欲望”的象征,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段。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和觀眾的口味,青春電影更加注重靚麗的外表和姣好的身軀,所以青春電影又代表著“美女經濟”時代的來臨。無論是在《小時代3》,還是在《后會無期》中,都可以看到各種美麗的女性,她們要么清純可人,要么妖嬈嫵媚,要么落落大方,要么清麗婉約,無論哪一種都能令觀眾眼前一亮,并為之動容。與這些美好的身體相比,都市的繁華、小鎮的孤獨都不再重要,她們已經占據了當下時代舞臺的核心位置。這就說明,文化的發展已經打破了傳統道德觀的束縛,將身體美提升到感性的角度。青春電影憑借對身體美的運用在類型電影中獨占鰲頭?!懊琅洕笔巧鐣髁魑幕膬A向,也是成長時代獨有的特質。
青春電影多將視角鎖定在追憶過去方面,這就說明當代人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找到情感的寄托,所以更愿意沉溺于那些美好的回憶當中。所謂“無處安放的青春”正是經歷過才會有的傷痛,但在面對生活的壓力,感知自身的渺小后,那些曾因沖動犯下的錯反而顯得尤其珍貴。當人們不再僅僅關注物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將目光投射在其象征意義上時,說明真的已經長大了。而青春電影則好像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到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同時驅趕心中的恐懼與不安。觀眾在觀看電影時難免會對號入座,然后借助劇中人物實現自己的幻想,完成未完成的事情,即使無法彌補,也能再次回味一下那些青蔥的往事。換言之,與其說青春電影是在治療人們心中的傷痛,不如說它是在揭開傷疤,讓觀眾重新體驗一下何為痛并快樂著。
三、結語
對于青春電影來說,無論是《后會無期》還是《閨蜜》,其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在經濟方面都沒有后顧之憂,所以人物角色的自由性是當下青春電影進行敘事的機制核心,而且還具有獨特的靈活性特征。作為一種獨立的事物,美本身無法采用概念來形容,它可以看作是一種充滿快感的關注形式,所以青春電影因為這種敘事機制的灌溉而擁有了另一種美。在人物精神狀態的刻畫方面,瘋癲和破壞性不再是當下青春電影的唯一選擇,經濟的飛速增長帶來了人物角色思想的飛躍發展,時代的直觀反映載體就是電影,我們似乎能夠感覺到電影里面的人物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長大成人。
[參考文獻]
[1] 陳海燕.物質與感情的雙重焦慮——《小時代》所映射的當代青年癥候[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2] 葉凱.《后會無期》:成功表象下的意義虛無[J].藝苑,2014(06).
[3] 梁頤.對消費世界及其意識形態的迎合與反思——《后會無期》VS《小時代3:刺金時代》[J].東南傳播,2015(02).
[4] 盧興.粉絲中心化與影像快感生產——以《小時代》《后會無期》為例[J].藝術廣角,2014(05).
[5] 余艷.告別 尋找 回歸——解讀《后會無期》[J].電影評介,2014(15).
[作者簡介] 尹百利(1981—),男,河南羅山人,碩士,信陽職業技術學院語言與傳媒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和影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