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在新媒介的時代背景下催生的微文學與微電影進行了創作聯盟,這使得文學與影視找到了一個新的跨界融合方式。本文以改編于劉志學的微型小說《長大了俺都嫁給你》的微電影《長大了我們都嫁給你》為研究對象,從主題、情節改編、人物塑造等方面來對比分析將微型小說改編成微電影的技巧策略,同時探討改編后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期為我國微小說及微電影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微型小說;《長大了俺都嫁給你》;電影改編;劉志學
一、微型小說《長大了俺都嫁給你》[1]及電影創作背景闡釋《長大了俺都嫁給你》是河南省作家劉志學的微型小說作品。此小說已經被選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現代文》初中閱讀教材以及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現代文課外閱讀(最新修訂版)》之中,同時還榮獲了第二屆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年度評選的一等獎。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偏遠落后山區鵝脖灣的故事,主人公冬來身殘卻志堅,獨自在家鄉辦起了一所學校,而當他面臨愛情與事業的選擇時,他最終選擇了犧牲自己的愛情而固守鵝脖灣的教育事業。
微電影《長大了我們都嫁給你》是根據劉志學的微型小說《長大了俺都嫁給你》改編的。2015年8月初,由記者出身的青年導演韓鐵英執導、天水唯爾影視傳媒出品。該電影于8月8日舉行了首映式,當天在騰訊視頻播放的次數就達到了63萬次,通過微信進行轉發達到27萬次。其在第三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上更是脫穎而出,獲得本屆藝術節最高獎“金海棠”最佳作品獎及最佳公益微電影獎。[2]該片共20分鐘,生動真實地反映了支教老師在偏遠山區教學和生活的現狀以及貧困山區孩子們學習及生活的艱苦環境。影片不僅反映了我國當下山區農村教育現狀,還反映了很多當下的社會問題,這是能夠引起大家關注和思考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微型小說《長大了俺都嫁給你》的電影改編策略
(一)通過調整人物和情節等方式深化主題
微型小說《長大了俺都嫁給你》的主題表達的是扎根于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默默地為山區孩子無私奉獻的辛勤教師們的艱苦與辛酸、執著與堅守。改編后的微電影《長大了我們都嫁給你》將小說中主人公在鵝脖灣辦學這一事件去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個23歲、一直懷揣支教夢想、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只身一人到武山縣河灣村來“圓夢”,通過增加孩子們上課間打鬧、偷土豆、第一次看“投影”,學生家長朱玉珍的謾罵、無禮等情節真實地再現了偏遠山區的落后,教學條件之差,學校師資的薄弱與匱乏,孩子不良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家長對教育的錯誤認知和理解等問題。在這里,微電影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通過人物的增加、情節的調整、語言的改編等形象地反映了扎根在一線的支教人,他們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所面臨的巨大差距及問題,使主題的表達更加符合當今的時代潮流,具有一定的社會高度和廣度。
(二)通過情節的改編來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微型小說《長大了俺都嫁給你》塑造了主人公冬來身殘志堅、富有愛心、熱愛教育事業、默默在貧困山區無私奉獻的辛勤園丁形象,講述了冬來雖殘疾但卻能在鵝脖灣辦學教書的勵志故事;在面對與香荷青梅竹馬的愛情時,他選擇的是犧牲愛情而留下來堅守鵝脖灣小學的教育事業。電影中塑造這一形象主要是通過一個身殘志堅且一直懷有支教夢想的大學生來完成的,這樣的人物出場設定更具有普遍性和共鳴性。在塑造主人公黃自強的人物形象時,主要是通過孩子們的頑劣、鬧劇不斷,家長的輕視與謾罵反襯出教學環境的艱苦,于是他開始否定自己,甚至有離開的沖動,但當面對孩子們的天真、可愛和農村教育的使命時,他還是選擇了留下來;在展現主人公富有愛心方面,除了對學生的關心、疼愛外,還有電影中增加的一個情節,即得知學生家長朱玉珍生病后,黃自強一路奔跑在懸崖峭壁的小路上將其送往醫院。可以說,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中所塑造的這一藝術形象,對廣大讀者和觀眾都是一種經典的勵志,讓讀者和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些用生命在堅守,用責任在照亮孩子世界的辛勤園丁們精神的可貴。
(三)電影開放式的結局帶來了與小說不同的觀影體驗
微型小說《長大了俺都嫁給你》的結局是主人公冬來為了鵝脖灣的教育事業選擇了留下來。微電影則是以孩子們和曾經謾罵過黃自強的學生家長一同哭喊著:“老師,可不可以不走,等長大了(過幾年)我嫁給你”以及黃自強與女友離開的背影作為故事的結局。在這里,對于黃自強的去與留,并沒有給觀眾一個清晰的答案。這種開放式的結局使電影的敘事更為精彩,很自然地調動著觀眾的全部經驗與想象,甚至引發觀眾深深的思索: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做?會像小說中的冬來一樣固守著鵝脖灣小學的三尺講臺嗎?這個世界上會有多少個像冬來一樣的人呢?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該何去何從?對于這樣的問題,電影的結局所留下的空白遠遠比一個明確的答案更能引人深思,讓人意猶未盡。
三、微型小說《長大了俺都嫁給你》改編后存在的問題(一)人物形象的偏離
人物形象的偏離主要體現在電影對小說中香荷這一人物形象的改編上。小說中的香荷是一個出身農村、漂亮、好學、質樸的女孩子。而電影中塑造的雨婷是一個時尚,具有城市氣息的女子,這一人物不但少了鄉土氣息、質樸之感,而且多了一些“紅塵”“世俗”之味,這些特點主要體現在她的著裝、言行方面。筆者認為,這是電影改編后的一大敗筆。因為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這一人物的“出場”除了是在推進小說、電影情節的發展外,也是想通過男主人公對兩個人之間堅不可摧的愛情的選擇而從側面凸顯男主人公這一人物形象。而影片中觀眾卻很難感受到雨婷與黃自強之間愛之深、情之切的濃情蜜意,反而是一種陌生人、路人甲的關系和感情,尤其是小說中所體現出的她對愛情的掙扎、執著與堅守在影片中更是無從感知。
(二)情節表達模糊造成的誤讀
情節表達模糊造成誤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電影中增加的幾個大學生來支教的情節。本以為此處是為了體現鼓勵大學生到貧困地區支援教育的行為,而此時的黃自強卻說“這有我一個老師就夠了!”“那我們就再見吧”,于是來支教的學生就走了。此情節的設計會讓觀眾不知所云,難道是要反映貧困山區是不需要支教事業嗎?二是影片當中出現的“唯爾影視”對學校的捐助情節,對于這一事情黃自強采取的處理辦法是對他們說:“本子和書,我去年買了,還夠,還夠……”[3]并將捐贈者和媒體全部推出了學校。看到這里,觀眾會產生疑問:為什么要拒絕捐贈?是為了展現黃自強的哪方面人物性格特點呢?還是意在諷刺或者反映當下那些形式主義作秀的捐贈形式?這對于主題的表達又有何意義呢?這兩處情節的處理,個人覺得是由于情節表達模糊而造成的。
四、結語
將小說改編成電影作品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創作過程,對于微型小說改編成微電影亦是如此。對于微電影《長大了我們都嫁給你》的改編而言,導演能夠準確地把握微型小說作者的立意,保留了作品中的主要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基本性格,包括作品的基本風格和基調,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電影自身的藝術特征,通過對電影語言的嘗試與創新,實現了從文學作品到電影的成功改編。
[基金項目] 本文系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新媒介時代背景下的微文學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008)。
[參考文獻]
[1] 劉志學.長大了俺都嫁給你[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ccf3770100rx1p.html,2011-06-28.
[2] 武山青年獲亞洲微電影藝術節兩項大獎摘得兩朵“金海棠”[EB/OL].http://www.0938net.com/tianshuiyule/jingpinjumu/2015-11-13/16936.html,2015-11-13.
[3] 長大了我們都嫁給你[Z/OL].http://www.iqiyi.com/v_19rrklsasg.html,2015-11-19.
[作者簡介] 張佰娟(1981—),女,吉林長春人,碩士,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新聞學與傳播學、寫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