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摘 要]習慣培養之路上,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可以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但最重要的不應是方法,而是教師與家長的良好心態。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唯分論”的大背景之下,我們更要以厚重的愛、溫和的態度去包容他們,耐心引領,溫暖他們的心靈,方能守望花開。如果可以,請選擇相信,選擇等待,請讓他們慢慢來。
[關鍵詞]慢養 習慣 等待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5-092
去年九月,女兒開始上一年級,我也開始教一年級。開學前,一年級組的教師已達成共識:好習慣,益終身。在學期初,必須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也非常贊同,都不遺余力地配合著教師。
多方努力之下,兩個多月后,我發現班上近五分之四的學生,能較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有著較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令人欣慰。可是,那五分之一左右的學生,似乎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說,有的上課好動,愛說話,不聽講;有的書寫潦草,甚至還在作業本上隨意涂畫;有的課下忍不住地沖跑,大叫;還有的不會整理個人物品,每天都要把書本、衣服亂扔一地……我耐心地反復教育、親身示范、溫柔鼓勵、大力表揚點滴進步……恨不得用上“習慣三十六計”,偶有改觀,卻往往是曇花一現。只能不斷地請家長重視,可他們也頭痛不已,反向我訴苦:說教根本無濟于事,打罵已成家常便飯,即便這樣,還是收效甚微。
反觀自己,本著快樂童年的初衷,女兒的幼兒園生活多是在吃、喝、玩、樂中度過。進入小學之后,卻漸漸發現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學習習慣不太好,成績自然也不理想。開始,我也耐心地引導鼓勵。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卻不見成效。她的書寫習慣、答題習慣依舊較差,我的耐心已消失殆盡,好脾氣也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不時的責罵,甚至是偶爾舉起的巴掌……常常是“修理”一次好兩天,兩天后又“原形畢露”。有時,我也后悔于自己的過激舉動,但是看到她考試分數的提高,又覺得這似乎是目前最適合她的方法。
不由自主地,要求愈發嚴格,我也愈發專制,漸漸地成為典型的“中國式家長”,不是“虎媽”也越來越像“虎媽”。有一天,母親告訴我,女兒悄悄地對她說:“我現在有點不喜歡媽媽了。”而以前,我一直都是她心目中最愛的媽媽呀。我突然意識到,問題有些嚴重了。我捧著“為她好”的尚方寶劍,以培養好習慣為名,將諸多懲罰施加于她,不斷地“踐踏”著她幼小的心靈。
偶然看到一組漫畫:一個性急的雞媽媽孵小雞,為了讓雞寶寶有足夠多的小蟲子吃,她預先捉了好多小蟲子放在蛋旁。可孵了好些天后,雞寶寶還不從蛋殼里出來,雞媽媽等不及了,就啄破蛋殼,把蟲子塞進蛋殼里面去喂雞寶寶。
這是一個叫芒果的美國小女孩所畫,名叫《雞媽媽和她永遠不孵出的寶寶》。看過之后,我的心情變得沉重:在女兒習慣培養過程中,我不就像那只性急的雞媽媽嗎?
不由地想起之前讀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當時特別贊同她的觀點:“在許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對于孩子來說,卻需要時間,我們不能焦急,更無法代勞,我們只能慢慢等待,這是生命的過程。”可為什么現在當問題真正來臨時,我就做不到了呢?
感謝女兒的老師們,她們總對我說:“慢慢來,不著急。”憑心而論,我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班上的孩子,可為什么,卻不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曾經的自己,為了工作而讓她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了兩三年,現在僅用兩個月就想改變她,這對她公平嗎?靜下心來,我嘗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耐心地陪著她,又重新賞識起她的點滴進步。漸漸地,她的笑容多了,我的心情也明朗起來。
一天,耿老師告訴我,女兒自從成為全班唯一標對小節號的孩子后,當天的語文課上發言變得特別積極,課文朗讀也有聲有色。更令我欣喜的是,一放學回家,她就主動捧起書,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一改往日需要催促的被動景象。這個改變給了我驚喜,也讓我釋然許多:也許,當她自己找尋到證明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力量啄破包圍住她的堅硬蛋殼后,她會更加樂于學習,樂于成長。人生之路何其漫長,好習慣是非常重要,但必須是以培養健全人格與陽光心態為前提的。作為陪伴她的媽媽,一定要有長遠發展的眼光,明白什么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學會且行且珍惜。
習慣培養之路上,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可以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但最重要的不應是方法,而是教師與家長的良好心態。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唯分論”的大背景之下,我們更要以厚重的愛、溫和的態度去包容他們,耐心引領,溫暖他們的心靈,方能守望花開。如果可以,請選擇相信,選擇等待。
(特約編輯 左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