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珍
[摘 要]經典詩文如同浩瀚的海洋,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積淀。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誦讀經典詩文,對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經典詩文 誦讀 積淀 潛移默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5-006
經典詩文如同浩瀚的海洋,它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更是學生汲取語言營養最豐富的載體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讓學生誦讀中華經典詩文,讓他們接觸最有人文價值的作品,這對開啟他們的智慧,塑造他們完美的人格,增強他們的人文素養,無疑是十分有效的。誦讀經典詩文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一、對學生高尚人格的塑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誦讀國學經典是培養學生高尚人格的一個重要方法。著名作家金庸說過:“適宜少年兒童誦讀的古詩應在情與理之間。不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繼承溫柔敦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教,使孩子們從小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國學經典所蘊涵的“仁、義、禮、智、信”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國學經典能夠使學生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告訴學生父母的恩情深重,難以報答;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愛國的經典名句,是塑造學生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載體,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材。在反反復復的吟誦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誦讀經典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打開了他們美好的感情世界,激發了他們心底的善良。
二、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把古典詩文引入課堂,讓古詩文誦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能為教學活動增添一份詩情。
課前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名言警句、詩詞歌賦等,蓄勢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如教《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就引導學生背誦表達詩人思念家鄉、親人的幾首古詩。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當學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后,我適時導入新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很容易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完古詩后,我又順勢提問:“此情此景,讓你想起了誰的詩?”學生有的吟誦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中“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有的吟誦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還有的吟誦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學生通過誦讀,深深體會到今后自己無論走到哪里,都不會忘記親人,不會忘記故鄉。這樣教一篇背數篇,既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也使他們融入了濃濃的古詩詞的氛圍中,積淀了語文知識,豐富了文化素養。可見,我們只要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課文中具有文化氣息的內容,就能讓祖國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文化卷軸,透過一堂堂洋溢著文化氣息的語文課展現出來。
三、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誦讀經典除了能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外,還能豐富學生的生活、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正所謂:“多讀胸藏萬匯,勤寫筆下生花”。因此,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恰當地引用經典名句,能使學生作文達到言約意豐、辭彩典雅的效果。比如我指導一個學生寫《荷花》的時候,開頭就引用了楊萬里的一首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像這樣引用古詩開頭的文章,語言簡潔,形象鮮明,讓讀者感到很美,很喜歡讀下去。學生把古詩文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不僅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還能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文采。
習作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據詩作文,即以詩文的意境為基礎,誘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為古詩文擴充情境,續編故事等。例如,我在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時,運用音樂和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形象地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接著,我引導學生說:“大家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寫下來。”這樣,學生的想象和表達有了明確的方向,所寫的內容就比較豐富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順利實現了語言與精神的同構。
誦讀經典詩文,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傳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不斷汲取,不斷積淀,與經典同在,與圣賢同行,從而也提高了人文素養。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