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燕梅
[摘 要]誦讀經典詩文,能使學生做到讀書明理、思行合一,在提升文化底蘊的同時擁有高尚的道德素養。教師可通過引導趣學、方法引背、摘錄積累、學以致用等方法,引導學生誦讀經典詩文,從而達到學生底蘊與品行的雙提升。
[關鍵詞]經典詩文 誦讀 底蘊 品行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5-007
經典詩文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深刻的思想內涵,積淀著華夏兒女的智慧。大而言之,經典詩文是一個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有中國特色的文學藝術;小而言之,經典詩文是一個人精神的底子,是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人生觀。
2014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與教師座談時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博士王財貴教授推崇“全球兒童誦讀經典教育”,他曾說:“13歲以后讀經就晚了。”由此可見,幼兒、小學階段是將經典文化教育埋藏于孩子心靈的最佳時期。近幾年,我校也開展了經典詩文誦讀活動,旨在回歸語文教育之本。
一、興趣的種子巧播撒
古語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經典誦讀活動中我首先注重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每天的語文早讀課上,我會抽出幾分鐘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誦讀古詩。在經典誦讀的起始階段,我抓住低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給他們講“詩的故事”“詩壇趣話”,進而引導學生先讀淺顯的詩,如《畫》《憫農》《靜夜思》……在朗朗上口的誦讀中學生嘗到了讀詩的甜頭,自讀古詩的興趣也油然而生。學生自讀了一些古詩后,我組織他們把以前會背的古詩在課前進行三分鐘輪流展示誦讀,然后教師進行記錄分類,把學生接觸過,但又不是每個人都會的那部分簡單詩詞整理出來,進行集體背誦。我們慢慢擴大經典作品的誦讀范圍:一二年級讀《弟子規》,三四年級讀《三字經》,五年級讀《增廣賢文》,六年級讀《論語》……校園里,每一面墻壁,每一根梁柱,都是一個個經典故事、一篇篇經典賢文、一首首經典詩歌。學生們置身于經典的世界中,在課余時間輕而易舉地就學習了經典。我們學校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全校性的經典誦讀比賽,每次比賽學生都積極參與,興趣盎然。我們一步一個腳印,把中華傳統經典文化浸潤在學生的心靈中,讓學生沉浸于古典文化的閱讀中,不斷收獲喜悅。
二、初長的幼苗精心育
學生有了一定的誦讀興趣,經典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長出幼苗來,這時,教師則必須小心呵護,精心澆灌。那么,如何讓初長的幼苗茁壯成長呢?我們結合校園生活實際,初步實踐了“導學,引背,摘錄,活用”四條高效的教學途徑。
1.引導趣學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學生大量閱讀、積累經典詩文需要方法的引導。我在指導學生誦讀詩文時,既不提倡機械背誦,也不喜歡傳統的串講,因為詩文產生的年代離我們畢竟太遙遠,簡單、機械的講解并沒有多大效果。而創設情境是記憶經典詩文的好辦法。我利用文字或畫面,讓學生走進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整體感知詩意、感悟詩情,然后再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
教學二年級古詩《絕句》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出示了一幅唯美的畫面:黃鸝成雙結對,在嫩綠的柳枝上歡唱;一行白鷺徐徐飛上藍天,在空中自由地飛翔……學生興趣盎然之際,我帶著他們走進古詩,讀準生詞的讀音。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我講了與詩歌相關的《詩飯店》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平凡的飯店老板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大家一邊閱讀故事,一邊對照背誦詩歌,產生了不一樣的感受。最后,我引導學生配樂誦讀:“此時此刻你就是杜甫,你坐在草堂的窗前,快把草堂四周的美妙景色盡情地表述出來吧!”學生紛紛隨樂而誦,入情入境。
2.方法引背
在引導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讀詩方法后,我開始引導學生拓展更多的背誦方法,以實現各年段都能背誦一定量的經典詩文的目標。在誦讀活動中,我們積累了一些有效的背誦方法:詞語組塊背誦法、熟記“詩頭”背誦法、抓“詩眼”背誦法、聯想畫面背誦法、主題整合背誦法等。學生學會了記憶方法就可以有系列地進行背誦了,這能縮短記憶時間,提高誦讀效率。在誦讀的同時,我還組織學生課前、課后互相背誦、考查,鞏固記憶的效果。
例如,誦讀《別董大》這首古詩時,我引導學生利用以下兩種方法進行背誦:(1)了解內容,抓住詩的脈絡。詩的前兩句寫景,描寫了“黃云、白日、北風、大雪”等景色,渲染了送別的情境;后兩句敘事,寫送朋友時的臨別贈言。記住這樣的順序,背誦就容易了。(2)想象畫面,身臨其境。學生可以用想象畫面、配合詩句的方法進行背誦。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在天色昏暗、北風呼嘯、大雪紛飛的時節送別友人的情景,詩人沒有離別的愁情,反而安慰和鼓勵友人“前路有知己,天下人識君”。詩人的豪放胸懷盡體現在這感人的畫面中。這種方法既可以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可以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
3.摘錄積累
任何一首經典詩文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考驗而成為經典的,在遣詞造句方面肯定經歷了反復推敲,可謂字字珠璣。我在學生自讀感悟后,常常引導他們把名句用紅筆標畫出來,摘抄到筆記本中,激起他們再學的興趣。名句千古傳誦,自有其好記之處。這樣,突破詩眼,整體背誦詩歌的難度也就降低了。如在教學《贈花卿》時,我引導學生找到名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進而尋找到背誦整首詩的根源。
4.學以致用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曰:“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學生背誦經典詩文不止是積累語言,更高的境界是學以致用。教師應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調動生活體驗,指導學生在口頭交流中、在書面表達中恰如其分地運用經典詩文。為了避免學生望“詩文”而卻步,我們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而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情不自禁方能水到渠成。
在引導“活用”的實踐中,有些學生能引用所積累的古詩寫出精彩生動的作文片段:“我的好朋友要轉學了,在他離開的時候,我們依依不舍,永遠忘不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有些學生能聯系生活實際隨學隨用:“每次我放學回家就看電視,媽媽老提醒我該干什么,我很不高興,還發脾氣。突然想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馬上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慢慢就改正了不良習慣。”
日常生活中,我盡量寓教于樂,讓活動與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班上很多學生生活在優越的家庭中,在學校用餐時碰到自己不喜歡的食物就會點滴不沾。對此,我甚是苦惱。我專門挑選了《弟子規》中的“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給學生誦讀,并講了《服食養生》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以后,一看到挑食的學生,相關的語句就會在他耳邊響起。慢慢地,大家的壞習慣也就改掉了。
三、豐收的成果喜迎人
在指導學生大量誦讀經典詩文時,我們既要保證學生有時間進行有效誦讀,又不能增加學生的負擔。因此我堅持在語文早讀課中進行五分鐘“誦讀指導”,保證教師有時間指導學生習得誦讀古詩文的方法。我還利用語文課前3分鐘時間,讓學生展示近日背誦的經典詩文、檢查背誦情況,達到大量積累的效果。
幾年的時間,學生們養成了每天記一首(或幾句)經典詩文的好習慣。學生們的記憶力超乎我的預料,在興趣的激發和方法的引領下,快的學生誦讀三五次就能背下一首古詩,慢的學生也只需十多遍就能背誦。每天利用餐前飯后的一點時間誦讀就足夠了,并不耽誤學生學習的時間。每個學期,班級都會進行一次經典詩文PK賽。比賽之后我組織學生交流、分享經驗,很多學生都表示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即可成誦,一些聰明的學生還自創了“主題整合法”“黃金時間記憶法”“配樂節奏法”“親子競背法”等誦讀妙法,大家取長補短,使詩歌背誦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經統計過,我們班的學生二年級時有人能背誦詩詞80多首,到了六年級居然能背誦200多首了。當他們小學畢業的時候,不僅熟讀古詩詞近百首,《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論語》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大部分內容學生也能背誦。
學生背誦經典詩文后變得富有靈性。“小荷才露尖尖角”“百花齊放春滿園”這些優美的詩句讓學生自信十足,也更樂于表現自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學生明白了珍惜時光的重要性;“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富有哲理的詩句也漸漸成為學生為人處世的原動力……學生不僅會背誦經典,還會運用經典,學以致用讓他們更有成就感。
在誦讀經典詩文的活動中,學生們日積月累的不只是詩文,還增加了識字量,豐富了文學常識,增強了語言感悟力,語文成績也悄然上升了。經典詩文還熏陶了學生的情感,啟迪了學生的思想,塑造了學生的品格,讓人產生“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之感。經典作品里蘊含著高尚的倫理道德和豐富的人文精神,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作用,能讓他們成為一明知理、懂禮、行孝、感恩、文明的現代人。
至今我仍不能忘記一件小事。那時學生們剛上一年級,年紀還小。下午發營養餐時,經常有蘋果、面包等,大小自然不一。開始,排在前面的學生有意挑大的拿,留給后面同學的自然就小了一點。不過,我沒有當面阻止,而是在帶領他們讀“融四歲,能讓梨”的句子時,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一些學生聽了之后,若有所思。第二天,我發現第一個學生沒有再特意挑揀大的,而是隨意拿了一個水果。其他的學生也都很自然地領了水果,有的還專揀小的拿,把大的留給別人。于是,我趁機表揚了這些謙讓的學生。受到夸獎的學生個個臉上喜滋滋的。連著幾天都是這樣,學生在領營養餐的小事中學會了謙讓,并且體驗到了謙讓是一種美德。
在誦讀經典的活動中,我想方設法地把讀圣賢書和育有德人珠聯璧合起來,使學生達到讀書明理、思行合一的境界,在提升文化底蘊的同時也使他們擁有了高尚的道德素養。誦讀經典詩文,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了學生美好的道德情操,真是一舉多得!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