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只重視預設,忽視教學生成的現象非常普遍。語文教學要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就要重視教學生成,重視非預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把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成為預設與生成共生的教學過程。
[關鍵詞]語文教學 綜合性學習 預設 生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5-004
走進語文課堂,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從開頭的導語、問題的設計到突破重難點,到結尾的總結或作業布置,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這樣的課,學生幾乎不需要想什么、做什么、說什么,因為教師已經為他們預先設計好了。
要從根本上改變目前教學的面貌,就要在預設的基礎上,重視教學的非預設性——生成性。教師不去預先設計那些自以為是的問題,不用這些問題去套學生、考學生,而是放手讓學生談感受、提問題、說見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教師以學習伙伴的身份與學生共處在一個平臺上,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感受到,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完成也是預設與生成共生的過程。它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偏重于預設性
有些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可操作性不強,或者學生對其比較陌生,必須要在教師的精心預設下,學生才能慢慢地熟悉內容、要求,了解活動的步驟、方法、思路,從而逐步展開操作。
我曾開展過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走近灌河》。灌河是我們灌南人民的母親河,素有“蘇北的黃浦江”之稱。但在學生的印象中它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條河。它發源于哪里,對我們灌南的經濟發展有什么意義,對交通有哪些影響,歷史上是否帶來過災害,政府又是如何治理和開發的,學生不得而知。對于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我把重心放在活動準備和預設上。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外出調查、采訪,上網搜集或查閱文獻資料等方式,了解灌河的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民情、習俗、傳說、特產等。然后幫助他們制訂計劃,分組準備調查工具。由于學生在活動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我就提前教給他們方法,并告知應注意的事項。比如采訪:采訪誰?誰采訪?誰記錄?什么時候采訪?采訪什么問題?怎么記錄?需要準備哪些東西?采訪時要注意什么?如果遭到拒絕怎么辦?這些問題都需要指導學生事先完成。最后,根據學生的調查結果,我再指導他們學寫簡單的調查報告。
二、偏重于生成性
有些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是學生易于理解或本身就熟悉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比較大,教學中就容易出現精彩的生成性內容。這時候,教學重心就應側重于教學的生成性。但也不是說不注重預設,而是這時候的預設應是留足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生成性的預設。
如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灌南縣北陳集鎮養豬的研究》。北陳集鎮幾乎家家養豬,村村養豬,甚至有很多養豬大戶,而班級的學生都是農村孩子,對豬的繁殖、生長、習性司空見慣,只是平時沒有太多留意和系統觀察、研究罷了。對于這些學生熟悉的事物,我設置了“豬的品種、外形、生活習性、產仔數量、盈利、銷售”等不同方面的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組成小組進行研究。對于學生如何研究、怎么研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思路,就放手讓他們去自主探究,給他們以充分的生成性空間,而我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安全、紀律教育和服務保障上。
在研究過程中,每個小組都能自主地制訂計劃,分配小組成員任務,填寫調查表格,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學生們充分發揮農村的有利條件,通過觀察自家或鄰居家的生豬,走訪養豬場,對獸醫和技術人員進行咨詢和采訪,查閱資料,拍照、攝像等,順利地完成了調查研究和成果交流匯報。這種綜合性學習,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生也難得放開手腳,充當了一次學者,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充分想象、積極調查、暢所欲言。這既讓他們體會到了探索、創新的樂趣,也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能力。
三、預設與生成并重
有些綜合性學習的內容無論難易,在預設性和生成性方面,教師和學生都有文章可做。學生可參與預設,教師也可參與生成,預設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預設。這些問題的研究就要側重于師生的合作。
如開展《治理校園周邊小攤小點的研究》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們校園周邊一度有很多小攤小點,我們教師看在眼里,煩在心里。學生大多喜歡去購買一些小玩具、小食品,但很少看商品包裝上的產地、廠家、生產日期,更不了解是否是假冒偽劣產品。如何引導學生理智、健康、安全地消費,如何規劃攤販的設點問題,如何引導攤販規范經營呢?在進行綜合性學習預設時,我邀請學生參與,和他們一起做調查,拿出了預案并付諸實踐。
首先,師生一起提出了如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1)本鎮在規劃各類集貿市場的安排上有不足,導致占道經營的存在。
(2)利益驅使導致校門前攤販越來越多,屢禁不止。
(3)學生尚屬未成年人,沒有商品識別能力。
(4)小吃攤餐具消毒難以落實。
(5)占道經營不僅容易傳播疾病,還容易造成交通擁擠、阻塞,引發交通事故。
(6)更多學生的消費也給學校的衛生帶來了麻煩。
(7)不利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對家長也是一個額外的負擔。
(8)有些零食會導致學生厭食,影響體質。
(9)有的攤販甚至有類似摸獎等引誘學生參與賭博的牟利行為。
其次,師生一起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的相關政策,并對這些政策的可操作性進行了分析。
政策一: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食品攤販,必須先取得衛生行政部門發放的衛生許可證,方可從事食品經營活動。
優點: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小攤小點的隨意性。
缺點:流動性大、隱蔽性強,衛生條件無保障。
政策二:餐具、飲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須洗凈、消毒,使用后必須清洗、保持清潔。
優點:保證食品衛生。
缺點:缺乏監督機制和有效檢測措施。
然后,師生研究后提出建議。
(1)建議政府部門加大對校園周邊小攤小點的管理力度。
(2)拓寬和完善社會就業渠道,為社會富余的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3)對獲得經營許可的攤販,要嚴格管理。
(4)對一些未取得衛生許可證的攤販,既要理解、體諒,又要給他們講道理、講法規等,勸其在取得衛生許可證的前提下,再經營一些正規廠家的產品,或另謀生計。
(5)建議學校加大教育宣傳力度。
最后,師生一起行動。
(1)對校內同學做宣傳,不去購買無保障的食品。
(2)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我們的建議,從而得到他們的支持、幫助。
(3)建議同學們從家中帶食品。
在這個綜合性學習中,每個預設都有生成,每個生成都可進行再次預設。通過師生的通力合作,彼此都收獲了自己需要的東西。
總之,教學既離不開教師精心的預設,也不能沒有學生精彩的生成,讓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就是理性地看待和評價預設與生成。我們要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立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用長遠的、動態的觀點來認識和處理兩者的關系。我們不能離開學生的發展機械地討論預設多了還是生成多了的問題。有價值的生成即使影響了預設的安排,也不應該草草了事;有質量的預設也不應該為了顧及低層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總之,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問題。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