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午睡
敏感,膽小,好動,基本上是家長苦惱的前三名。但是在我看來,這都是優點,不是缺點。
小秧到美國以后,人人都說她開朗了很多。每天放學,她都要求在班里繼續待一會兒,看一本書,做一會兒AR(閱讀測驗)再回家。她做AR的時候,我就順手幫她班主任做點事情,比如裝訂作業,整理學習用品。在等待時,我發現小秧任何事情都會主動積極地去找她班主任溝通,完全不用我幫忙。其實她英語還是有一些辭不達意的地方,她也不介意,一句說不清就說多兩句,直到說清楚為止。這讓我很欣慰,因為這跟過去膽小怕事、凡事求助媽媽的小秧有著天壤之別。
是孩子的性格發生了變化嗎?好像也不是,因為我們每周六還會去中文學校開半天小灶,老師都是有著國內教學經驗的同胞,在中文學校里,小秧又變成了那個膽小怯懦,不敢和老師溝通的孩子。
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我疑惑了,畢竟小秧目前在口語表達上,總體還是中文強于英文的呀。漸漸地我發現,也許問題不在語言溝通是否順暢上,而是出在老師的態度上——并不是說中文老師有多兇,他們其實都非常的友善,區別在于,中美老師的思維方式不同。
舉兩個例子——
小秧剛到美國上學時,語言不通,不敢一個人去洗手間,于是班主任每次都隨機安排一個女同學陪她去。小秧班上所有的女孩,都陪她去過洗手間。我聽了以后非常感動,覺得老師特體貼,專程去感謝老師。老師不以為意說:“Sophie(小秧)是比較敏感的孩子,等她完全熟悉了,自然會放松下來。”
老師說得對,小秧很快就不需要人陪伴了。
但是同樣的情況,在中文學校里,老師會親切地鼓勵小秧大膽一點:“這有什么可怕的啊!你為什么不敢一個人去呢?”
老師說得也沒錯,聽話的小秧也會鼓足勇氣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但心情卻和在美國學校時完全不一樣。
本學期小秧得了好幾個獎,最佳數學、最佳表現之類,可頒獎那天我要上課,不能去參加。當我告訴小秧媽媽不能去時,小秧哭了。當時她班主任也在場,立刻過去抱著她,非常遺憾地說:“媽媽不能來,我明白你的感受。不過我保證我會在那里支持你,為你加油。老師也會抱你,給你拍照。”老師還開玩笑說:“在學校里,老師就是你的臨時媽媽。怎么樣,我這個臨時媽媽和你媽媽像不像?”
我有點不好意思,說:“Sophie是有一點敏感啦。”
班主任說:“敏感是非常寶貴的品質。Sophie總是非常在意他人的感受,她富有同情心,而且很有藝術天分,觀察力很好,這都是敏感的孩子的特點。”班主任并不是泛泛地夸獎,她還推薦小秧去參加學區舉辦的“小小藝術家”展示會,而且小秧的藝術課作品也總是被放在走廊里展覽。
就這樣,小秧的心情經歷了一次從低到高的過山車。
而在中文學校的一次頒獎上,小秧的心情也坐了一次過山車,只不過這次,是從高到低。
那是在一次成語比賽上,發獎品的老師得到的指令是:全對的是一等獎,錯一個的是二等獎。老師告訴孩子,一等獎上臺領獎,二等獎帶著獎狀去某老師處領獎品。
小秧是二等獎,她領了獎狀,下臺去領獎品。發獎品的老師問:“你錯了幾個成語?”她懵了,因為卷子沒有發回來,她只知道自己得的是二等獎。于是她老老實實地回答,不知道,只知道我是二等獎,老師你看這是獎狀。但那位老師還是繼續追問,你到底錯幾個?小秧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老師就說:“那不行,我不能把獎品發給你。”
當下瞬間,因為老師的不信任,小秧委屈得嚎啕大哭,跑到后面來找我。我只得帶她去找班主任,班主任聽完之后,親熱地說:“傻孩子,二等獎就是錯了一個成語嘛,你為什么不知道呢?”接著她帶著我們一起去找頒獎的老師,那位老師滿不在乎地說:“你這孩子也真是,自己的事情自己都不清楚!”
然而在美國的小學里,無論出了什么問題,哪怕確實是小秧犯了錯,我也從來沒有聽到過哪個老師問她:“你怎么就不知道?你怎么就不會?”
這樣的對比還有很多很多,這使我想起身邊一些土生土長的美國華裔兒童,幾乎全都對中文學校有極大的抵觸情緒,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因為中文太難了,但其實,也許更大的原因,是中國老師的思維方式問題。
思維方式的差別,并不緣于老師是否有愛心,而在于是否接受過正確的教師教育。教師證背后,應該是一門又一門針對幼兒心理特點的實打實的操作課程,這樣,無論老師的個性不同,能力不同,都能保證基本言行是合理的。
在微博上,我收到過太多苦惱的家長私信,向我訴說自己孩子有問題,不知如何改進。但細聽下來,99%的孩子都是沒有問題的——所謂的問題其實就是來自一個單一標準,而“改進”就是希望孩子改變自己的個性。
舉例而言,敏感,膽小,好動,基本上是家長苦惱的前三名。但是在我看來,這都是優點,不是缺點:敏感的孩子有藝術氣質,有極為豐富美麗的內心世界;膽小的孩子懂得判別危險,邏輯性往往很強;好動的孩子體力充沛活力無限,行動力和勇氣往往都很強。
這么珍貴的特點為何會令家長苦惱?因為在外界權威評價體系中,這三項都是缺點,應該被矯正——
你敏感,就會介意別人對你的評價,玻璃心,所以“你為什么那么介意?小孩子被說一下怎么了”?
你膽小,就不會爭不會搶,得不到資源,所以“你為什么不變得大膽一點”?
你好動,就不能一動不動地坐滿45分鐘,老師就有權批評你,因為“別人怎么就都能坐著”?
發現了嗎?我們的主流價值觀里,有一個完美的兒童形象,它要求孩子可以愉快地接受所有人對自己的批評和改造,不論是否符合自己的真實特性,不論這些特性有多么正常自然。
我想,我的讀者大部分都是為人父母的人,大概每個人面對的都是相似的困境——就是我們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恐慌,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夠好,將來不能擁有一個足夠美好的未來。
但是請相信,孩子不應該因為他的個性和特點被質疑和批評,不要去相信一定要把孩子刻成一個模式才能獲得幸福的鬼話,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喜歡自己,否則無論有多少財富,都很難感到幸福。既然周圍大環境不夠理想,那么我們作為父母,才應該更堅定地給孩子來自家庭的支持:
孩子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環境,就算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也不要因為這種環境而去懷疑、否定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