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 要】 長期以來,教師教學績效的評價,學生考試成績的運用,是教育實踐工作者潛心研究的課題,積累了不少科學方法。筆者在進行教師量化評價中,從單一的原始分數(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到現在標準分、離均率、提高率、中標率的綜合使用,發現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都有其前提條件和特定的適用范圍。現在,更傾向于依托學生的發展性評價,進行教師教學績效的評價,更側重其“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力求發揮其引導、發展功能。“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本文就筆者學校在教師評價體系中的實踐,提出一些觀點和思考。
【關 鍵 詞】 學業成績;提升率;發展性評價
我校教師教學績效的評價實行了相當長的時間,評價方法和使用方式在問題中產生,在實踐中不斷修正、調整、改進和完善,從單一的原始分數(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的分析為起點,到現在標準分、離均率、提高率、中標率并存使用。與此同時,我們在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分析研究中,發現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都有其前提條件和特定的適用范圍。為此,我們更傾向于依托學生的發展性評價,進行教師教學績效的評價,因此更側重其“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力求發揮其引導、發展功能,“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現把我校在教師評價體系中有關學生考試成績的運用情況和我們的觀點綜述如下:
一、評價方法及變遷
(一)平均分法
平均分法在我校使用時間最長。學校對教師教學成績進行考評主要使用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三個指標。
評析:平均分數法(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以原始分數為基礎,能直觀反映教師教學成績的平均水平,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反映教師間教學成績上的差異,也能讓教師看到自身在整體中所處的大致位置。
不足:其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價值,被評價者仍多處于消極的被評價地位。
(二)標準分(或Z分數)法
我校標準分的使用也有十多年了。作為原始分數(平均分等)的補充,克服了一些弊端,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1. 標準分數也稱Z分數,它是以標準差為單位來衡量某一分數與平均分之差的,是反映個人在團體中相對位置以及對不同學科的測驗結果進行比較的統計量。
2. 標準分的優勢,最明顯的優越性表現在“可加”“可比”。
3. 用標準分進行教師量化評價方法。標準分Z值計算結果分別有零(正好在平均數的位置)、正值、負值,通常認為,成績一般、表明成績高于一般、低于一般。與此相對應,考評教師成績時,標準分為0、正、負分,量化分值為相應記為0、加分或減分。
二、用發展性評價的理念探索教師教學成績評價辦法
(一)離均率基礎上的提升率法
1. 離均率。所謂“離均率”就是離平均分數的正負差與平均分數之比。
2. 以離均率為基礎的提升率。通常計算“提高率”是(后次分數—前次分數)÷前次分數=提高率,由于各次試題難度不同,如果后次試題難,所得分數少,計算的結果就成了負數,反之計算結果為正數。如果在“離均率”的基礎上來計算“提高率”,其公式為:后次“離均率”-前次“離均率”=“提高率”。平均分基礎上計算出來的“離均率”都是客觀的,而用兩次“離均率”之差——“提高率”也應是客觀的。
(二)標準分基礎上的提高率法
用標準分計算提高率,“提高率”=后次“標準分”-前次“標準分”。
(三)使用“離均率”與“標準分”對比
兩者均反映了考試成績與平均分的關系,“離均率”是離平均分數的正負差與平均分數之比,反映了個體與整體平均水平的差距;標準分數是以標準差為單位來衡量某一分數與平均分之差的,反映個人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都不受試題難易程度不同的影響。前者與整體平均水平相比較,后者看在團體中的位置。通過與平均水平的比較,或個體在團體中的位置變化均可看出個體成績的變化(進步抑或退步)。
(四)評價方法
1. 確定一個基礎分,一般以高一年級入學統測成績、高一上學期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三個成績作為基礎分,計算出相應教師所任班級的標準分或離均率作為“起始分”。
2. 用提升率進行發展性評價。在績效評價中,用提升率作為賦分的依據。通過提升率促使教師進行縱向比較,也就是與自己競爭,淡化分數,淡化排名。同時,要求我們老師不僅要看分數,更要看到分數背后孩子們所付出的努力。
三、對教師發展性評價的幾點認識
1. 學生的考試成績與教師的教學成績具有一定的非必然性,用學生考試成績評價教師的教學成績,確實存在著許多不好解決的問題。
2. 教學效績只是整個教學工作考核的一個部分,我們一般是根據提高分的大小確定檔次,折換為教學效果的考核分,計入教學工作考核的總分中。多年來雖然不斷改進完善,但始終得面對問題的不斷產生,我愈來愈感到它就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會傷害教師感情,傷害學生。要使每一位教師都樂于接受,很不容易。
3. 如何使學生考試成績更能反映教師的教學成績, 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一成不變。要心中時刻裝有教師、學生,不斷分析和關注不同意見,調整、改進評價方案。管理者要樹立“評價不僅僅是為了獎懲,而是為了促進發展”觀念,科學運用發展性評價思想。
4. 依照不同時段和需求,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綜合使用各種方法,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發展,這才是評價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 孔祥發. 發展性教師評價研究[M].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7.
[2] 徐碩. 發展性教育評價讀本[M].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斌華. 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