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偉容
【摘 要】 作為教師,就是要認真思考,德育究竟是什么,德育到底該怎樣做;要去思考和總結怎樣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關心學生的人格成長,幫助學生學習安全和自我保護知識等等;要認真思考為什么提出“全員育人”,“全員育人”的方法有哪些,怎樣去做才真正能將德育滲透在教育教學及學生的人格中。文章對此作了簡要的闡述。
【關 鍵 詞】 德育;全員育人;教學;班主任
曾經,當我還是一名初登講臺的音樂教師時,以為德育就是在教案里寫一點德育的內容,期末時要上交一篇德育論文,卻從來也沒有認真想過,德育究竟是什么,德育到底該怎樣做;曾經,我以為德育就是一些愛國主義教育,一些民族主義教育,一些思想品德教育……從沒有認真思考和總結過還有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關心學生的人格成長,幫助學生學習安全和自我保護知識等更多豐富的內涵;曾經,我們都聽說了學校要全員育人,但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為什么要這樣提出,全員育人的方法有哪些?怎樣去做才能真正將德育滲透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在學生的人格中?在這次學習中我深深體會到幾點與同仁們探討。
一、教書,還要育人
年輕的我們從自己的父輩手中接下了“教師”這個神圣的稱謂,卻常常只是把它當作可以領一份工資的職業,而忘記了它還是掌握著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乃至一個人一生命運的神圣事業。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不管你是否曾經忘記,它的確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依然是不爭的事實。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因此,做教師的我們,要喚醒這份崇高的意識,才能避免自己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而忽視他們人格的成長。我們不能做只教書不育人的教書匠人。我們必須要成為塑造學生靈魂的藝術家。請記住,我說的是必須。因為反之,你必然已經“誤人子弟”成為了沒有被判刑的“千古罪人”。或者,會接受自己心靈的懲罰。
德育,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育教學”中的“教育”;
德育,就是我們常說的“教書育人”中的“育人”。
請所有的老師們,包括那些圍著高考指揮棒轉得已經十分專業的迎考專家教師們靜心地回想一下,你是否還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受學生尊敬的“老師”。我們是否一直只做了一半的教育。我們不能再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只投身在提高學生的分數上了,我們要拒絕“高分低能”的扼殺式教育,我們要呼吁“高分高能”的真正的培養人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鄭新蓉教授有句話講得非常好:“當然,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不少的家長,對分數有追求,有需求,在影響著我們教師偏離了教育的價值取向,但國家的教育不能這么辦,學校教育的價值目標不能因家長的短視而偏頗,教師首先應是人格之師,然后才是知識之師。”在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著述中,大部分都在向學生講述的是做人的道理,孔子是這樣當老師的,孔子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而流芳百世的。愛因斯坦說:“把所有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全員育人的理念提出,首先是告訴和喚醒為人師的我們:“除了教書,還要育人”。
二、德育不僅僅是班主任的事
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曾經在我的教學生涯印象中,我教的是學校的副科,我應該負責的,是教好音樂知識給學生,以及排練好第二課堂的表演節目參加比賽,或者文藝匯演。而學生上課出現的問題,我們統一稱之謂“調皮”的系列問題,我們常常簡單的嚇唬學生:“再不聽話,我告訴你班主任去!”一語了之。我想,類似這樣的情形,在一般小學校里除了音樂以外,還有美術、體育、綜合學科等,也就是除了班主任任教的科目以外的課堂上,也常常會發生吧。
社會的定位和認可,以及國家教育部對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使得在人們的眼中, “德育的問題就是班主任的事情”,這樣的定式思維已深入我們的腦髓。而這正是我們需要警惕的誤區。除班主任以外的老師,占了學校教師約3分之2的比例;除班主任任教以外的課程,占了學生課程的大半。學生的一天中,大半的時間在與非班主任交流。我們怎么能將德育這么大的課題僅僅落在班主任的頭上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云曉曾呼吁忠告天下教師四句話:1.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2. 教育的條件是好的關系;3. 教育的方法是培養好的習慣;4. 教育的原則是因性施教。我想,這就是德育的內容吧。它既不是語文,也不是數學,但它同時應該既是語文,又是數學,還是音樂和美術。
在小學里,的確也存在著這樣的現象,班主任較辛苦,副科教師相對閑些。除了提高老師們對德育的認識水平外,我們是否可以把班主任的工作分一部分給他們呢?我國原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鄭增儀先生在為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講座中曾說過:“中小學所有的老師都應該當班主任,學生有問題不能都推給班主任,所有的教師都有育人的職責。”
全員育人的理念告訴我們:德育不僅僅是班主任的事,而是要求學校全體員工共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
三、掌握一些德育滲透的方法
(一)愛心+智慧
“愛心+智慧”是我聽到專家和班主任提及最多的詞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是教師的本分,相信對這一點大家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們用怎樣的方式來愛,卻是值得討論的。譬如天下所有的家長,有心底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嗎?沒有。天下的家長有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嗎?沒有。可是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孩子頭痛的家長卻大把存在。什么原因呢?這就是方法的問題。所以,我們對學生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智慧地愛。要研究用何種方式表達我們的愛心,如何讓學生知道和接受我們的愛心。
(二)良好的師生關系
古語將老師稱師傅,是說,老師即父母;今天我們常說,老師像媽媽。這些都說明了老師和父母的關系。老師和家長一樣,是孩子的一盞指路的明燈,父母和老師是孩子的依靠。孩子首先要覺得你是靠得住的,才會來依靠你。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和學生搞好關系。如果教育的第一步,你重視了和學生搞好關系,那么我想,接下來的一切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因你的鼓勵而進步;學生的品德問題會因為聽從了你的教導而改正;工作上你因有了成績而受同事和領導的尊重;家長更加會因此而感謝你。一切便進入了良性循環。學生快樂了,老師就快樂了;成就了學生,也就成就了自己。要想做一個幸福、快樂的教師,就是首先要讓你的學生幸福、快樂。所以,我們首先要研究的是如何和學生亦師亦友,如何讓學生接受你。
(三)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
其實學生的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但學習成績和學習習慣卻存在著十分大的差距,這主要是由于其家庭環境及生存環境的不同而影響。辦公室里,教師常常抱怨說“這學生怎么這樣呢?”你不如去研究一下他為什么會這樣,有什么心理問題阻礙呢?和學生談談,和家長聊聊,找到了癥結,才能解得開“死扣”。正如專家們常常把學生比喻成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前提條件是找對鑰匙。如果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了,他的臉上一定是陽光的,態度一定是積極的。所以,我們要多關心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很多對大人來講很小的事情,在孩子心中卻是一個過不去的坎兒,而老師輕而易舉就能幫他們解決掉這些“大事”,從而挽救了一個學生。因此,當老師的人一定要有“愛心,細心,耐心,熱心”。
(四)培養學生的好習慣要與家長合作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播種思想,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人格;播種人格,收獲命運。”擁有好習慣的重要性和好處是每個人都有切身體會的。然而,好習慣是怎樣養成的呢?為什么有的孩子有好習慣,有的孩子有壞習慣呢?我們怎樣做才是幫助學生又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克服了一個壞習慣呢?好習慣不是天生的,是培養出來的,是訓練出來的,是堅持出來的,是熏陶和濡染的結果,是教育的結果。壞習慣是模仿出來的。一個孩子不管擁有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有家長至少一半的功勞。擁有好習慣的孩子的家長身上,一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擁有壞習(下轉18頁)(上接16頁)慣的孩子的家長身上一定有我們需要吸取的教訓,了解它可以避免在學生身上重復使用的失敗。教育專家關鴻羽先生說“學校抓住了家長,就是多了許多幫手;不抓家庭就多了許多的對手。”習慣的養成和家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和老師整天在校園里閉門造車,不如和家長聯手更事半功倍。一些學校里走形式的所謂“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如果真正落到實處,對學校和教師可以真正起到幫手的作用。
(五)對學生寬容些
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教授說,對學生的教育應是“三分教誨,七分等待”。我們不要在這邊拼命壓抑學生的個性,那邊又拼命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其實,每個孩子的思維天生都有創造性。我們要做的只是盡量保護它不被厄殺而已。我們要認可學生個性的千差萬別,不要試圖把他們都刻畫成守紀律的,或成績好的就是好孩子。
四、教育是智慧的大愛
全員育人的理念告訴我們,教育是智慧的大愛。對學生,我們有時要寬容,有時要嚴格,要講究剛柔并濟。
古代講,做先生的要“為人師表”。過去的先生都要學習《禮記·表記》等教育老師如何為人師表的文章;今天,我們提倡做老師要有師德,教育部也有師德規范3篇。二者異曲同工。古語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想,現代的老師和古代的老師在這個本質上是共通的。最后,我想以全國督學,北京四中名校長劉長銘的一席名言,和廣大教師共勉:“改變孩子,從改變教師開始;教師,首先是人格之師,然后才是知識之師。教育的本質,是以人育人;以行為影響行為;以品德影響品德;以能力影響能力;以理想影響理想;以情操影響情操;以境界影響境界;以人格影響人格。”
【參考文獻】
[1] 陳瑞瑞. 德育與班主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趙坡. 班主任如何破解德育低效難題[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
[3] 中國教育報編輯部. 中學班主任德育手冊[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