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海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生活自身就是一個最大的人生課堂,而學習活動就是在人生課堂中的實踐。小學數學教學應該放開種種禁錮,讓學生回歸到人生真實的課堂中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源自生活,又指導生活,從而達到活學數學,活用數學的目的。同時,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能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8-01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這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符合現代家庭孩子脫離生活實際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打通數學與生活的無形屏障,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領悟數學的魅力。現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做簡單的闡述。
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孩子各種創造力,求知欲的原動力,只要孩子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就會無止境地去追求、去實踐、去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求知愿望強烈,數學素質會得到較快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人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只能來源于自身的學習活動。打破上述僵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他們自主發展,是培養學生具備各方面能力的需要。現實中,對學習有厭倦的學生.往往對體育活動、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興趣濃厚.我們應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把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的動機與學習數學聯系起來,去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教學將會事半功倍。
二、建構生活化數學問題,體驗價值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強調學生用客觀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因此,通過學生聽比較了解、熟悉的社會實際問題,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求欲望。
例如教學《植樹問題》一課,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馬路邊植樹、小朋友排隊、路燈等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廣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含著的數學規律。教學時,讓學生為自己的校園設計植樹方案,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三、激活生活經驗,學會數學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盡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他們去思考、去發現,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最小公倍數”時,教師應該從學生最熟悉的報數游戲展開教學,請大家報數,并記住自己所報的數是多少,請所報數是2的倍數的同學起立,再請所報數是3的倍數的同學站起來,你們發現了什么?生答:我發現有的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教師接著問:報哪些數的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學生回答后,請報6的同學說說為什么兩次都站起來了?學生回答:6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于是師又問:這樣的數還有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出了公倍數。再次要求學生找一個最大的公倍數和最小的公倍數,學生思考片刻后得出:找不出最大的公倍數,最小的公倍數是6。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最小公倍數。以上教學片段,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報數游戲出發,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寬松、民主的氣氛中學會知識、學會思考。
四、開展活動,感悟數學的實踐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實踐與綜合運用將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拓寬數學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生活中的認知和行為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水平。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時,可以利用實踐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去參觀學習,并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在看、聽、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數學問題了:“利率是什么啊?”“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啊?”“怎樣計算利息?”“錢存多長時間合算?”。對于學生自己發現并提出的這些問題教師不能急于解答,要引導學生繼續觀察分析、請教銀行職員,然后自己核算以下,回到課堂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教材,由于是自己發現了問題,自己又學會了解決問題,從而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讓學生養成留心身邊事物,有意識的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并自覺把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使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富有魅力,對于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都十分的重要。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應當樹立深刻的“學習即生活”的教學理念,在實施觀念的轉變之后,再深入學習相關的生活化教學理論,創新使用各級各類的生活化數學教學策略,大膽創新,積極進取,讓我們走出一條生活化教學的新路子,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淺談如何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盛嶸 2007年11月
[2] 程 艷.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 第10期
[3] 朱國鋒.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實踐[J].數學教學通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