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珍
摘 要: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將知識有效地轉化為能力的內化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探索、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如今的教育已經由過去培養“知識型”,逐漸變成“能力型”的人才培養。那種依靠增加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做法,顯然是違背了教學規律,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妨礙提高全民族素質這一總目標的實現。而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必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為中心。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優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48-01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需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并提高教學質量,建設和諧高效的課堂。所以筆者認為優化化學課堂教學是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必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為中心。那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將如何優化課堂教學呢?
一、明確目的、任務具體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的教學成果,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對教學活動起著明確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并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因此,注重教學目標的優化設計是實現教學優化的重要前提。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目標只注重知識的傳承和知識的架構,把化學知識目標的達成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作為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要對課堂教學目標重新定位和優化,就要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為主旨,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運用這些技能與方法分析和解決一些化學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例如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要求教師不僅做好實驗,還要教給學生如何觀察實驗過程和結果;要培養學生的技能,就要通過一定的練習,使學生掌握相當的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和方法,以適應實際需要,防止出現不必要的疏漏。
二、提高教學語言藝術,注重課堂優化
在課堂教學中,教材是“死”的,而教師的教法確實“活”的。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地傳授,就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鹽類的水解這一節的越弱越水解內容時,學生就不太容易接受了。此時,教師就可以換種說法,比如HAc酸性很弱,說明H+和Ac-不愿意分開。那么,有人硬要把他們分開了,有一天它倆又遇上了容不容易重新結合?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地得出結論了。又如,教師在講課時提問某物質能不能與另一種物質反應,可改為某物質愿不愿意或想不想與另一物質反應。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有通俗幽默,易于接受,備課室必須追求“精心設計”,而講課則要做到“聲情并茂”。“教有通則而教無定法”,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有可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學藝術。
所以,教師能否掌握語言藝術,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語言規范準確能使學生得到嚴格的訓練,形成一絲不茍的學風。反之,講課模棱兩可,實驗結論似是而非,將使知識的本來面目全非。因此教學語言應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學科知識,不允許有半點疏漏。此外教師語言還要求既精練、豐富、生動活潑,又有幽默感,同時還要速度適中,這樣可以增添課堂活躍氣氛,減少疲勞,激發興趣。
三、結合課程特點,選擇適當方法
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的選擇。對于化學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科的特點出發。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已成為當今教學領域的熱點。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的教學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而多媒體教學法則是以各種電教媒體如:計算機、電視、錄像、投影、幻燈等為標志,以傳統的教學媒體如:黑板、掛圖、實驗、模型等為基礎的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使教學的重點由單純的傳授知識技能、技巧轉向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環境,運用多媒體技術表示、傳遞和處理教學信息,優化教學結構,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高效率、高質量地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形成優良個性品質。作為一名當代化學教師如果能夠熟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理論和操作機能,并能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現行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選擇現代化教學媒體,且使之與傳統的教學媒體合理結合,就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教師要有針對性地下功夫,為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激發和發展學生探索、求知的內在動機。
四、重視探究教學,培養學生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由于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好動,喜歡實際操作。因此,化學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實驗教學,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的實際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增強對化學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一定要重視實驗教學,教師的演示實驗一定要直觀、顯明、省時、準確、安全。學生實驗一定要課前準備好,課上教師組織、指導好。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教師的教要落實到學生的學上。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學形式,教師的一堂課不能只滿足合乎科學性、系統性,還必須看到學生是否有了獲得知識的動力,學生是否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進行思考和學習,是否處在積極的智力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