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48-01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合理的課堂提問有利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溝通師生的情感交流,調節課堂氣氛。課堂提問還是教師診斷學生學習狀況,有效改進教學的基本手段。“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通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與反思的教學策略》的學習,使我感受良多,反思自己在課堂中的種種,我認為,應注意幾個方面:
一、有效的提問原則
有效教學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課堂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回應或回答,并且這種注意、回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在大多數課堂教學中,大量流行的話語往往是老師一系列善意的詢問:“對嗎?”“聽清楚了沒有?”“聽明白了沒有?”“聽懂了嗎?”……仿佛學習成了一件欣賞和練習“聽”的藝術。這樣的提問是沒有時效性,也對我們的教學不會有大的推進作用。
二、導入時——問必簡單有效
課堂導入的主要目的是創設情境,引出探究的問題,為新知鋪墊。在這一環節,教師提出的問題一般不需學生作深入思考,問題的答案也簡單明了。因此,教師的提問必須具有明確的導向性。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三位數加三位數”一課時,學生從情境圖中獲得了一年級借書85 本,二年級借書143 本,三年級借書126 本,四年級借書236 本的信息。接下來,一位教師提出了如下的問題:“根據情境,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結果有的學生說:“一年級比二年級少借多少本書?”有的學生說:“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一共借了多少本書?”有的學生說:“你能將一、二、三、四年級借書的本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嗎?”而另一位教師則提出了如下的問題:“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計算的數學問題?”有的學生說:“一年級和二年級一共借多少本書?”有的學生說:“二年級比一年級多借多少本書?”教師接著說:“對,兩個年級之間,既可以求一共借書的本數,又可以比較一個年級比另一個年級多借多少本書。還能知道哪兩個年級一共借多少本書呢?”
在第一位教師的課堂上,雖然教師提出的問題是比較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但細細推敲,學生的問題雖然都是有價值的,有的甚至還有一定的新意,但是本節課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學習求兩個數相加的計算方法,因而第二位教師提出的問題更加明確,便于學生及時進入對關鍵問題的探究和學習中。
三、巧設矛盾,以問促思
矛盾是打開學生思之門的鑰匙,有矛盾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因此,善于設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創造高質量提問的關鍵。數學教材中隱含著大量的矛盾,教師要善于發現并通過精心設計提問揭示這些矛盾,巧妙地實施提問,以引起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如教學《圓的面積》,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教師先提出問題:這是一個圓,像這種形狀的圖形,它的面積能通過直接去量得到嗎?如果不能,又怎樣去計算呢?問題的出現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已經學會了用正方形的面積單位去量多邊形的圖形,并形成了一定的經驗。但這種方法應用在曲線圖形面積的計算上顯然是行不通的,所以這時矛盾就產生了。此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探討,提示學生:我們可以用學過的“轉化”方法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行不行?怎樣進行二者之間的轉化?
用方形的面積單位來度量圓的面積,這是先激發學生對新舊知識技能的矛盾沖突,然后采用設置疑問的提問方法,解決問題時層層剝離,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應用比較廣泛的提問方式。
四、提問對象要明確
有問必有答,教師提出問題必要有學生回答。提問的效果最好是能啟發多數學生的思維,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先提名再提問,這樣會使其他學生產生“不關我的事”的心理,就不加思考;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輪流發問,比如按座位號或按點名冊上的學號,這樣也會造成相同的弊端。課堂上不要形成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問答場面,教師不要總叫成績好的學生回答,這樣會使其他學生產生消極情緒;也不要總叫“差生”回答,這樣會花去很多時間,也會使教學節奏松弛。教師提問要面向全體,一般情況教師可以先叫中等學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學生尤其是“差生”要認真聽,等中等生大的八九不離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讓好的學生補充回答,也可以試著叫“差生”,讓他們逐步提高。教師提問的機會要平均分配給沒一個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在各知識點上進行開放性提問
開放性提問是教師提出的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固定解決方法的問題。它和傳統的提問有很大的不同,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更重要的是一個發散性提問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我們這樣做可以開闊學生知識視野,培養學生收集、積累知識的習慣,建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相信自己離開教師也能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我們在實踐中還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由一位教師教,教后同學為老師打星,師生互評,主張提問要具有開放性、挑戰性。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認識,才能在教學實踐中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波瀾起伏,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智力角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