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波
摘 要:課堂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場所,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要合理把握教學時間,做到精講精練,同時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結合學生的生活,加強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77-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兒童的天性愛玩,注意力不夠集中,學習易情緒化,他們只有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才能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真正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在快樂中學習數學,課堂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握好時間,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一般在20分鐘左右。時間就是效率。抓緊時間,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一堂課一般由學習、講解和練習三部分構成。講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練的時間不宜少于15分鐘。這里的練包括教學過程中的訓練。課堂上要少講精講,多學多練。教師要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
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愉悅地學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創造力量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應努力創設出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這有利于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有利于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二、引入兒歌教學,在快樂中學習
兒歌內容淺顯,篇幅簡短,讀來朗朗上口,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在教學中,嘗試用兒歌輔助教學,將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以兒歌的形式教給學生,有助于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教學,而且兒歌能使所學的知識記得更牢,不易忘記,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一年級的學生在剛接觸數字時,要認識并書寫下來是不太容易的,這時,可以用淺顯易懂的兒歌來輔助教學。比如: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中游,3像耳朵聽聲音……,又如:大于小于像魚嘴,口對多,尖對少。學生很快就學會用符號表示兩個數的大小。在學習進位加法時, 我首先讓學生一邊拍手一邊唱著“湊十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來唱湊十歌;一湊九,二湊八,三湊七,四湊六;兩五相湊就滿十,九和一,八和二;七三、六四也好湊,兩數相湊都是十。做加做減想到它,又對又快用處大。這樣就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教中有樂,樂中啟智,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驗證也證明學生這部分知識學得很牢固!這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充分參與到了學習中,學習興趣濃厚,能將所學的知識快速的掌握。
三、引入競賽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擁有兒童的好勝心,愛表現自己,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需要,靈活地開展適當的競賽,這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例如:看誰算得又準又快,看誰的方法更簡便等,都能使學生踴躍的表現自己。還比如:在學習完當堂課的新知識后,對新知識進行復習的時候,可以通過比賽答題的方式復習新知。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習成果,學生也非常愉快.
四、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練習的目的有三個: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鞏固學習成果;將學生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佳途徑,因此課堂作業要緊扣當堂教學內容。課外作業是一個增效過程,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有彈性。課內外作業都要分層,使各檔學生都能完成并獲得發展。
練習要精心設計,堅決避免重復。各科作業都必須做到最遲隔天反饋。重視課后的輔導,對于作業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進行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五、聯系實際生活,強化知識應用
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從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收集生活中的數學素材,使學生了解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真切的感受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增強學習數學的欲望和興趣。對于學生可以直接應用的數學知識,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應用的機會,通過實踐應用的活動,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有部分受到過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并不是一無所知,但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數一數》時,教師應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有6個同學在踢足球,有2個女孩在澆花,有4個同學在打乒乓球等等。讓兒童感受上學后自己也將融入學校生活,也將參加學習活動,同時也體會到各種活動需要多少人共同參與。接著再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等教學活動,深切體會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就有數學,這樣可以更好的增強數學的親和力,激發兒童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課堂是教學實施的主要場所,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