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登奎
摘 要:本文對課堂問答行為進行了界定,它指的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激發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回應這些回答的課堂教學行為。從教師發問、叫答、理答三個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在教師發問時,要求教師要基于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問題,保證高低認知水平問題的合理比例。教師的問題要清晰。在叫答過程中要盡量保證每個學生盡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機會。最后什對學生在回答中的六種行為現象分別提出了出理意見。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321-01
幾乎在所有的課堂中,都可以觀察到這樣一些活動: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激發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回應這些回答。這些活動是課堂中最常見的行為,即師生問答行為。問答不同于講述,它是一種互動行為,需要學生的參與,一次完整的問答往往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與一個或幾個學生之間的對話過程。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師生間教學問答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發問的策略
根據師生在參與問答活動中參與程度和支配權的不同,問答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質問式和交互式。在質問式中,教師幾乎完全控制著問答的過程和方向,教師可以提問而學生則不能。教師通過頻繁提問,檢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把握程度或是引導學生沿著教師預先設定的方向前進。這種方式在解決封閉性問題時,運用得比較多。交互式問答是教師提出問題請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在學生觀點的基礎上再提出新的問題,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出質疑,這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學生對回答的進程和方向有較多的支配機會,這種方式比較適合于解決開放性問題,提升學生的高級認知水平。根據以上的內容,教師在發問的時候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基于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問題,保證高低認知水平問題的合理比例。教師的發問源于最初對問題的設計,設計問題必須考慮一節課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適當安排不同認知水平的問題。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高認知水平問題對學生成績的提高有積極作用。針對目前課堂低認知水平問題比例較高的實際,應提高高認知水平問題的比例。但這并不是說高認知水平問題越多越好,低認知水平問題也有其價值,兩者要基于教學目標合理分配。
2、教師的問題要清晰。在提問的時候,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的措辭要精煉、具體、明了。盡量一次只提一個問題,是保證問題清晰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想避免復雜、模棱兩可、含有歧義的問題,那就要到:每個問題集中于一點,對中心意思只作一次表述,使用具體的、描述性的語言表述問題。
3、學生回答之后,教師也要耐心等待,盡可能使候答時間保持在3秒左右。如果在教師叫答后(尤其是非自愿回答者),學生沒有說話,教師也應等待,直到學生給出實質性回答,或請求幫助,或要求教師進一步解釋所提的問題,或直接說“不知道”。當然,候答時間只能適度延長,不能因此而影響課的連續性。有時應適當縮短候答時間,及時采取叫答或理答。
二、教師叫答的策略
教師在叫答的過程中,要盡量保證每個學生盡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機會,這是課堂叫答的基本原則。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按一定的規則進行叫答,規則應是師生雙方達成的共識。當學生渴望回答時,教師要適當抑制“大聲喊”,讓他們學會尊重別人的回答機會;當多數學生沉默不語時,教師則要鼓勵他們參與回答,甚至在對低幼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問答時容許學生“大聲喊”。
三、教師理答的策略
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應答采用各不相同的理答策略:
1、對于學生迅速而堅定的正確回答,首先要給予肯定,如說聲“對”、“不錯”或重復學生的回答。其次在必要時給予表揚,或對正確回答作進一步解釋,或追問一個問題,了解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但在課堂節奏較快的情況下,第二步可省略。
2、教師表揚學生應采取慎重態度,并非所有表揚都有利于學生學習。一般來說,被表揚的行為越具體,效果越好;對依賴性強、易焦慮學生的表揚效果要好于對自信學生的表揚效果。
3、當學生回答正確,但表現出猶豫不決時,教師先要對回答予以肯定,如說“對”,“是的”,而后解釋回答正確的理由或形成答案的具體步驟。這可幫助回答者本人和班里的其它學生對加深對正解回答的理解。
4、對于學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確的回答,老師首先要肯定正確的部分,而后探問學生,向學生提供回答線索,或對問題重新措辭。如果學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則要轉問其它學生,或教師自已提供答案。
5、對于回答不正確的學生生,教師在采取具體措施前先要弄清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如果明顯由于粗心或口誤而回答錯誤,教師可直接指出并糾正學生的錯誤,繼續教學。對由于缺少知識或對知識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錯誤,教師可以依次采取探問、轉問等理答方式。
6、當在教學中遇到學生拒絕回答時怎么辦呢?學生不回答是指超過候答時間限度而學生仍然不能回答教師發問的情況。這時教師應做出及時處理,否則將威脅課堂教學的連續性。造成學生不回答的原因可能是有知識欠缺、問題本身模糊和心理恐懼等。由于知識欠缺而不能回答的,教師可以采取探問的方式簡化問題,或幫助學生彌補所缺知識,最后獲得正確回答。如果問題模糊不清,學生茫然不知所向,則要改進問題本身,使問題明朗化,易于學生理解。有些學生回答問題時懷有恐懼心理,教師則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樹立回答問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