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劉玲
摘 要:小學語文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多樣化是要從學習目標的多角度入手,按照小學語文新課程的標準,我們要全面展開教學的四種基本能力培養,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種基本的訓練要融合到語文學習的始終,作為一種基本功而有效的進行訓練,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聽;說;讀;寫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371-01
對于四種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要在課堂中有效的體現,就是將知識和能力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去,通過知識的系統化整合分析,將能力目標進行針對性訓練,從而突出主題,我們可以將課文看成是一種例子,通過例子分析的方式去體現我們的學習過程,可以一課一課的去體現,也可以是單元的整體模塊化組合,通過發現其中的角度,來全面體現我們可以切入的方向。
一、從聽中體會作者情感,感悟文章內含——聽有所想。
聽,通過學生的耳朵去傳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聽可以是聽取文章的有感情朗讀,也可以是聽取周圍學生和老師的朗讀。我們從聽中去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能夠迅速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做到聽有所想。
1、用大自然的聲音與課文相互結合,詩情畫意,融情于景。
小學語文課文《秋天的雨》就是一篇值得“聽”的課文。“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訴大家,冬天快要來了。小喜鵲銜來樹枝造房子,小松鼠找來松果當糧食,小青蛙在加緊挖洞,準備舒舒服服地睡大覺。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楊樹、柳樹的葉子飄到樹媽媽的腳下。它們都在準備過冬了。”我們將這一段文字,在朗讀的時候配上相關的雨的聲音的音樂,滴滴答答,將雨的聲音融入到朗讀中,同時展現各種小動物忙碌過冬的聲音,這就將語文文章的情感性和工具性結合到了一起。
2、用心聆聽文章本質內含,感悟體會其中情感。
當學生自己不讀文章的時候,通過用心聆聽反而更能夠提起學生的注意力。這就是對于文章的古詩部分,能夠起到特備好的效果。“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通過聆聽,來體會朗讀語氣當中的懷念和思戀,這種間接的情感學習方式,很容易調動起學生情感。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種美麗的景色,通過朗讀的語氣將其中的景致有效的體現出來,更能夠將學生帶入一種特別的情境當中去,提升自己的思想鑒賞和感悟能力,從中體會當時的情境與氛圍,學生的情感隨之而起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隨之而動。
二、從說中表達自己感悟,集思廣益——有自己獨立的意見和見解。
課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老師的一言堂,更不是為了背誦而背誦,需要學生進行質疑和自己見解的表達。由于說在教學中占據的比例不是很大,而且不能得到系統和切實的訓練,所以在實際的課堂當中,我們需要從中拿出一部分時間來進行訓練和表達。
1、學生輪流上臺發表演講——自由演說。
在課堂上拿出一部分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去說,可以談天說地,也可以自由命題,也可以隨心所欲,將自己內心的情感有效的表達出來,演講的過程中,老師不干預,讓其余的學生去認真聽講,同時進行自我的感受和思考分析,說出自己的觀點,隨后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評論和思考,同時引申出其中的道理。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鍛煉學生自己的表達能力,并且將學生的說的通過本節課有效的銜接起來,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感悟分析。
2、說課文說見解說意見。
我們針對課文進行評論,這種評論就是針對某篇文章或者某個觀點進行,體現學生的個人素質。當我們將文章的一個觀點來進行評論的時候,我們的思維隨之發散,同時我們的思考隨之有效拓展。
在課堂之上,我們針對某一個單元進行評說,在這里像寓言類的文本,就是我們有效評論的好對象,像《南轅北轍》、《守住待兔》、《掩耳盜鈴》等寓言故事,通過內容我們進行有效的評論,集思廣益,例如對于南轅北轍的故事,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堅持的角度去評析,也許路途太遠,但是懷著一種期望的態度去思考,我們就能夠獲得最終的答案。
三、讀寫結合共提升,相互促進齊發展。
閱讀是重頭戲,我們根據學習目的的不同,可以將閱讀分為快速瀏覽的閱讀和詳細的閱讀,對于答案的直接尋找,我們可以直接尋找課文的相關段落,通過段落來尋找目標答案,對于重點課文,我們可以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將其中的分析結合自己的情感進行。
例如在將相和的故事中,我們要的只是小標題的展示,那么我們就可以通讀文章,迅速瀏覽文章大意,將其中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而對于需要詳細分析的課文,像課文《貓》這一類邏輯性比較強的文章,我們需要逐段的去閱讀思考感悟,將其中的寫作順序進行圖表列舉,就是將知識和能力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去,通過知識的系統化整合分析,將能力目標進行針對性訓練,從而突出主題。而在閱讀的基礎上,我們進行有效的仿寫,就可以更加訓練我們的能力,教師可以布置一段的寫作,就是針對其中的一個訓練點進行,提升思考和感悟能力分析。
綜上所述,教師要將課程進行具體的細化,將語文教學當作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通過語文的人文性來引導工具性的學習,通過工具性的學習來融合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的統一思考,要求將這種訓練融合到對于文章的情感把握當中,這樣才能做到聽有所想,想有所說,說前要讀,讀后會寫。
參考文獻:
[1] 李明新 《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社會文獻出版社 2002-03
[2] 潘紀平《近20年語文教改理論與新課程標準》湖北教育2004-00
[3] 林 茅《閱讀樹·教師指導用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11
[4] 馬中武《創新閱讀 閱讀版語文》朝華出版社 2006-01
[5] 張 磊 《新課程成功教師管理實用手冊》黑龍江文化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