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曉林
摘 要: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為中國文學贏得國際聲譽的作家之一。魯迅先生的作品獨樹一幟,形象經典,思想深邃,深深地影響著整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魯迅先生的作品很早就被應用到中小學生的教材當中,魯迅先生的作品題材價位廣泛,兼具藝術性與文學性,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僅是對經典致敬的一種方式,更加能夠給學生帶來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文學功底。
關鍵詞:高中語文;魯迅作品;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202-02
文學是對現實生活的刻畫和描寫,是對現實世界的形象反映。魯迅先生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是現代白話文大師,他創作的作品,篇篇經典,成功的奠定了中國現代的文學傳統。魯迅先生的很多作品都被引用到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當中,通過對經典作品的品讀和理解,能夠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以及社會形態,感受諸多歷史事件對人們生活和心理的影響。對于中學生而言,有助于深化他們的思想,提高他們對文字的鑒賞能力和運用能力。本文筆者將探討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對魯迅先生作品的教學策略及體會。
1、精讀課文,初識先生作品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課堂中,精讀課文是教學進行的第一步。精讀課文,可以促進對魯迅先生的思想感情的深刻理解。對于教師而言,精讀課文是教學開展的關鍵環節。通過對課文的精讀,細細體味魯迅先生描述的社會情境以及當時人們的心理狀態,尋找魯迅先生所采用的語言技巧,文字技巧以及表達手法。教師通讀課文之后,對教學內容就有了大概的輪廓,從文章中提取何種語文精華,以及具體教授學生哪一部分,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科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時當然不能僅僅停留在精讀課文,借鑒教參,照本宣科的階段,教師自身應該增強對魯迅先生的了解,結合魯迅先生的生平,深入當時的社會思想對于教學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于學生而言,精讀課文,相當于預習課文的一部分,通過精讀課文初步體會魯迅先生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形象,初步掌握不同人物之間不同的性格特點。學生精讀文本需要強調的是,所謂精讀并不是閱讀次數的多少問題。教師可以在上一節課結束時,作為作業任務或者課堂任務的形式來布置,要求學生在對文章精讀之后,對全文按照所寫內容進行分段,并總結每一段描寫的主要內容,以及主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或者采用抄寫的形式對文章進行細致品味。魯迅先生的文章內容大多比較深刻,學生精讀課文更加利于對文章的行文思路進行把握,挖掘文章深處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從而有利于下一教學環節的進行。
2、小組學習,增強協作提升
本著素質教育的理念,創新形式與教育方法成為客觀要求。魯迅先生的文章多是當時社會的病態展示或是人們社會心理的反映。學生小組學習,是創新教學的一種形式。教師在教學內容開展之前,對學生進行分組,采用研究的形式對教學內容展開討論與探究。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向學生布置一些思考和練習,引導學生對魯迅先生的主要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主要表現的社會形態進行感受,并選出組內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以人教版第四冊的《藥》為例,為學生布置一些思考練習,第一,閱讀全文,感受和理解這篇小說的藝術形象及其意義,結合歷史知識與作者的生平背景,討論這篇小說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答案有以下幾種作為參考:本文主要表現了革命的不徹底性以及對革命自身脫離群眾等特點;本文主要表達了親子之情以及革命者的悲哀;本文暴露了當時社會國民愚昧落后的弱點;還有人說本文歌頌革命先烈的偉大犧牲精神,號召人民奮起振作,不要讓革命先輩白白犧牲。第二,精讀課文,指出這篇文章的兩條線索,并結合文章,指出這兩條線索在何處連接,何處交織與融合,說說作者這樣安排線索的主要意圖,對表現文章主題有什么作用。《藥》一文的主演教學內容,應該是感受本文的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結構以及主要表達的主題。通過小組任務學習,對教學內容深入探討,不但可以集思廣益,充分吸收學生的各種想法,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增強他們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的素質培養。
3、教師指導,促進學生理解
由于魯迅先生文章的深刻性以及所表達的時代性特點,學生憑借自身的閱歷以及理解能力來學習,是完全不夠的。這就需要老師的教學指導。教師的教學指導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課上教學指導。課上教學指導主要是在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自己思想之后,老師針對學生表現進行總結概括,指出學生由于魯迅先生文章的深刻性以及所表達的時代性特點,學生憑借自身的閱歷以及理解能力來學習,是完全不夠的。這就需要老師的教學指導。
教師的教學指導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課上教學指導。課上教學指導主要是在學生表達自己的理解自己思想之后,老師針對學生表現進行總結概括,指出學生的優秀與不足之處,并對學生所表達的思想加以補充和更正,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文意。第二,課后拓展指導。拓展教學主要針對魯迅先生的生平經歷對學生進行普及,結合歷史社會背景,了解魯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并且把握魯迅小說的共性和個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具有文本意識,把握小說的人物和環境。魯迅小說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他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塑造了狂人、孔乙己、祥林嫂等典型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刻描繪了舊中國的社會圖景。魯迅先生作品的高度在于他對國民性問題的深刻探討。描繪了在當時舊社會的大環境下,國民的病態心理。基于這樣的背景,我們也不難想象孔乙己與祥林嫂是怎樣死于一個非愛的人間。
堂中魯迅作品的教學策略。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作品引發了人們對于人性和社會的深刻思考。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引入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僅對于語文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學生深化思維,引發高中生的人生思考,為即將成人的高中生指導人生道路。
參考文獻:
[1] 曾招洪.對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的幾點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21):77.
[2] 石建榮.摭談中學語文教科書中魯迅小說作品的文本解讀[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4,(3):108-109.
[3] 姜野軍.為人生尋路——高中魯迅作品教學的另類視角[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