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英
【摘 要】初中歷史課堂是引導學生接觸史實、了解時事,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情感的主陣地,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是一項極具挑戰意義的工作。本文深入探討初中歷史教學和德育教育的關系,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進行了詳細論述,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形成優秀品德。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德育教育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優勢,讓學生接觸和了解史實和時事,掌握歷史興亡規律,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培育愛國主義精神,是新課改以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大目標。本文結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經驗,深度挖掘歷史教材,以“還原歷史+再現歷史+回歸歷史”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知識,感悟歷史真相,實施歷史德育教育。
一、初中歷史德育教育之個人信仰
信仰是崇高的,信仰可以灌輸一個人滿腔熱情,振奮其精神和意志,勵其志,壯其行。初中生處于人生轉折期,在此階段,初中生開始尋求自己的偶像和信仰,這就需要教師予以正面引導,幫助初中生接觸積極信仰,為初中生后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對初中學生的德育教育特別是對其信仰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出發,把握初中生教育的“度”,引導初中生接觸和了解信仰,邁出信仰教育第一步。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載體,給學生進行信仰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最好時機。如,在講授“戊戌變法”知識點時,結合初中生信仰教育需求,我們在給學生講述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的同時,可以借此歷史事件向學生展現人性美,以對學生進行信仰教育的熏陶。戊戌變法運動失敗以后,慈禧太后想逮捕并處死維新派人士,梁啟超試圖說服譚嗣同一起出國避難,遭到譚嗣同的委婉拒絕,慷慨陳詞:“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也許,從今天的角度看,很多學生認為譚嗣同有點迂腐,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其中的閃光點,那就是譚嗣同高尚的人格、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為國家勇于獻身的崇高情操。當然,諸如此類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還有很多,在教學中,教師可亦廣泛搜集、整合材料,利用歷史素材,向學生展現歷史人物的信仰,讓學生讀書明目,體驗讀書樂趣,冠以信仰教育,讓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
二、初中歷史德育教育之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對家庭、對祖國的一種深厚情感,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而且需要在當今這個物質需求擴大的時代里,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家國情懷的教育。教師可以結合初中歷史教材,深度挖掘歷史教材中相關的家國情懷教學內容,整合歷史素材,應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對初中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給初中生呈現家國歷史、展望家國未來,培養初中生愛家、愛國主義。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具有敏銳眼光,深度挖掘歷史教材,放大和引申對學生家國情懷教育的有利元素,引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呈現愛國情操和愛國精神,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如,在講授“兩彈一星”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愛國故事。錢學森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當時,錢學森身處美國,正值事業巔峰之時,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錢學森放棄了優越的物質待遇和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究其原因,正是錢學森的愛國情懷促使他義無反顧的回到祖國,投入祖國航天事業。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明白,有國才有家,只有祖國繁榮富強了,我們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三、初中歷史德育教育之文化傳承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璀璨文明歷史的民族,但是,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在驕傲和自豪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將我們的文化繼承、傳承下去。當今社會,互聯網普及帶來多樣化的文化充斥,有精華也有糟粕,這就需要我們以正確的態度,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包容和接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先進文化元素。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整合歷史文化素材,喚醒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意識,糾正部分學生漠視傳統文化的不良現象,使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優良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端正部分學生當前網絡負面文化影響態度,在掌握好自身文化的基礎上,接納和吸收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優秀文化。如,初中歷史教材中“中華文明起源”知識點,向我們展示了農業的起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先人建造樹巢穴躲避野獸,是不是可以揭示中華文明?還有哪些事件可以說明中華文明起源?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充實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和現代文化的關聯;中華文化是我國民族精神文明的體現,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歷史文化知識講授出去,還要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要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融合在一起進行有效的教學,培養學生文化傳承意識。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以古為鏡,可知興替”。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傳承學習、除弊興利,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歷史課堂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歷史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智慧,樹立個人信仰,培養家國情懷,使學生成為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傳承者。
【參考文獻】
[1]焦曉華.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4.24:272
(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