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芳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開展情感教育,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本文將通過分析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現(xiàn)狀,探討更適合初中語文情感教學的策略,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率及質量。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語文;現(xiàn)存問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378-01
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合理有效的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是選擇教學策略,其直接決定了情感教育的成效。對語文課程教學而言,情感教育的極為重要,但要使其真正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這還需要語文教師把握其滲透模式和尺度,既要為學生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及環(huán)境,也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好的實現(xiàn)情感教育。
一、現(xiàn)存問題
1、情感教育方式待改進。當前,初中語文情感教育模式單一化、模式化的現(xiàn)狀比比皆是,而這種教學模式既無法實現(xiàn)預期教學效果,也不能使學生情感需求得到滿足,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情感發(fā)展。甚至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大量使用抽象概念,強行施加己身理解于學生,未能重視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與其進行有效情感交流,導致初中語文教學匱乏情感。
2、情感教育目標被忽視。雖然我國提倡初中教育階段要落實素質教育,但由于長時間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教學始終難以避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存在。初中教育是讓學生能夠入讀理想高中為目的,故而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評判還是以升學率高低為主要依據(jù)。盡管初中教學對情感教育廣泛認可,然而實踐教學中還是采取題海戰(zhàn)術,直接灌輸標準答案給學生,可見初中教學并不重視情感教育目標。
3、教師教學理念較薄弱。目前,我國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是采取滿堂灌教學模式,雖然教師講得口若懸河,完完整整的傳授了課本知識,但教學效果卻始終差強人意。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學模式的過于單一,對學生主體地位的不重視,造成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更別提品味課文中的情感美,受到其有效的感染熏陶。盡管我國教育部頒發(fā)的語文課程相關標準都提到要重視情感教育,部分學校及教師亦在積極探索過程中取得較好成績,然而縱觀當前初中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可知,我國初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缺失還較為普遍,其具體實施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教學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體,營造和諧教學氛圍。教學的藝術在于鼓舞激勵和喚醒,而非傳授本領。多媒體教學作為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是當前各教育階段必備主要教學手段之一。其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語文教學時空間,有利于學生充分調動全身感官,從不同維度和方面深刻感受課文中的情感。對多媒體教學進行科學運用,可達到鼓舞激勵和喚醒學生的目的。
初中生正處于敏感多變的青春期,為此,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多樣化教學手段營造適合情感教育的氛圍情境。比如,可通過播放音樂或綜合聲、色、情、義、形的方式,充分激發(fā)和升華學生的潛在情感。以教學課文《散步》為例,可播放《一封家書》、《常回家看看》等音樂作品,創(chuàng)設適當?shù)慕虒W情境。通過對課文的品讀,在腦海中想象父母辛勤勞作的情景,感受家庭及父母的溫情慈愛,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生動形象,激發(fā)其與父、母間得天獨厚的情感,進而加深對作者的了解,并與文章進行良好的心靈交流。或是教學課文《黃河頌》的過程中,可呈現(xiàn)洶涌蓬勃的黃河水流視頻,讓學生對其聲色形象進行初步感受;然后繼續(xù)播放黃河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讓學生從中領悟作為中華兒女,應當具備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精神,從而理解作者為何將黃河喻為母親的含義,并深刻把握文章的情感義理及主題。
2、深入挖掘語文教材,合理開展情感教育。眾所周知,語文教材中大部分課文中的情感都極為深厚,若是語文教師充分挖掘這些情感因素,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引,便可促進學生進行深入的文本體驗。而除了語文課本內容,也要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特別是情感表達極深的課外讀物,以此增強學生情感體驗能力,提高其知識范疇及人文素養(yǎng),進而有效實施語文情感教育。
對于文本中的情感元素細節(jié),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并利用,以實現(xiàn)對學生更深入的情感教育。以教學《蒲柳人家》為例,課文通過描繪幾戶普通農(nóng)家的家庭故事,讓學生充分體會其濃郁民族風格,感受字里行間真實豐富以及農(nóng)民質樸的人性情感美和憂傷歡樂。或是教學古詩《蒹葭》時,可讓學生勾畫這樣的場景:一位戀者在深秋清晨尋找其思念的情人,通過想象感受詩詞中朦朧、含蓄以及意境的美;同時播放歌曲《蒹葭》,使其感受詩詞的音樂美。盡管這些教學文本看似簡單,但只要教師善于挖掘就能實現(xiàn)有效的情感教育。另外,教師還可通過文本教學與現(xiàn)實教學素材相結合的方式,例如:《鄉(xiāng)愁》教學中,通過文天祥或屈原的詩詞導入新課,以此激起學生愛國思鄉(xiāng)的情感,深入體驗海外赤子渴望落葉歸根的情感,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及作者構筑的鄉(xiāng)愁世界。諸如此類策略在落實情感教育的同時,也在塑造學生的人文情懷。
3、其他情感教育策略。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因此,初中語文教學應統(tǒng)一其人文性和工具性,使學生透過情感變形形式把握其內涵,進而讓學生領悟到文本內容并學習和掌握語文技能。例如:在《滿江紅》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直觀感受文本欣賞,通過悟情再讀,將岳飛賦予詩詞的愛國之情以激昂豐富的語調和情感表達出來,從而在不斷明晰歌詞內容的過程中全面把握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與此同時再引申課文內涵,針對日本提議欲將釣魚島收購之事,回顧性分析日本對華侵略的全過程,借助學習宋詞的過程深化愛國教育,提高學生愛國忠國的情懷。
對于語文課程教學來說情感教育極為重要,語文教師應合理選擇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首先,語文教師要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圍,并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對文本內涵進行合理引申,才能更好的滲透情感教育,使學生既能學習文本知識,又能拓展自身知識面,豐富生活閱歷,獲得更多益處。
參考文獻:
[1] 王秀蘭.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4,(4)
[2] 馬樹珊.試論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關愛明天,2015,(9)
[3] 朱愛華.試論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