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品晶
內容提要:隨著互聯網特別是以社交媒體為主導的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輿論場的強大效應日益凸顯,特別是以各類社交平臺為代表的自媒體顯現出在輿論放大、組織動員、互動融合中的巨大作用,在大陸和臺灣青年群體中具有廣泛的社會號召力和輿論引導力。因此,重視和發揮好互聯網重要作用,以網絡交流促進兩岸青年交融,對當前形勢下推動兩岸關系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 網絡輿論場 兩岸關系
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革命的到來,“信息”和經過加工提煉的信息——“知識”,已經不爭地成為決定,甚至是界定權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互聯網在成為當代輿論場最大變量的同時,也帶動著以往的媒介傳播渠道、受眾參與形式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誰占領了互聯網誰將贏得人心贏得主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總書記以全局的眼光和戰略的視角,對辦好新媒體,把握網絡輿論場的主導權主動權提出了明確要求。
事實上,在全球范圍內,以信息技術帶動構建的網絡輿論場以及信息充分共享所帶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國際體系、國家秩序、國際政治的一些體制和規范也相應地發生深刻變化。社交網站特別是自媒體在輿論場上的作用及影響力已彰顯無遺。據臺灣一些機構統計表明,2014年年底,就有超過65%(1500萬)臺灣人每月使用臉書,每天登陸人數1100萬,其中通過移動設備登陸人數為850萬。Line在臺灣增長率全球第一,用戶高達1700萬,占總人口數的73%。而新浪微博在2013年就已經成為最多臺灣網友使用的社交平臺之一,人數達到108.3萬人,同樣,騰訊微信在臺灣的普及率也迅速躥升。從一定意義上說,利用好發揮好這些社交平臺優勢,構筑好小話題小切口,是增進臺灣青年對大陸的了解,改變兩岸語言體系不同、溝通不暢局面的重要渠道,對兩岸文化從“隔閡”走向“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對當代輿論場的重大影響
(一)放大作用,“小問題”到“大事件”。現實生活中的“小問題”在互聯網上易引發大事件。在一篇關于《蔡英文當選和周子瑜事件》的評論中,作者認為,在兩岸交流已經全面深入的情況下。倒是不斷發生的個案,甚至和政治比起來好像很小的事情,很輕易就銷蝕掉兩岸人民間的信任。而這些“小事”的策源地和引燃點就在網上。“蝴蝶效應”在近年來的互聯網上可以說是隨處可見,許多個別問題炒作成了群體問題,部分局部問題炒作成全局問題。
(二)匯聚作用,從“個體”到“群體”。非主流團體和個人利用互聯網進行政治倡導和組織動員的水平不斷增強。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及發布的快捷便利性,已改變了傳統的所謂權威發布方式,以非主流群體和個人創辦的自媒體也逐步地成為了許多重大新聞發布的第一觸點。現行的社會動員方式往往采用社交媒體觸發——多平臺發布——傳統媒體聯動——形成輿論場高潮的模式不斷演進,互聯網動員已漸趨主導,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即時性組織力比PC時代更勝一籌。非主流團體和個人利用互聯網的嫻熟度和技法上都不遜于政治機構和媒介組織,使得非主流的小議題可能演變為大規模的社會焦點,而臺灣地區本身發達的資訊行業及兩岸話題的敏感_生也使得輿情事件能夠迅速演化炒熱。近期臺灣代表年輕人群體的新政黨“時代力量”崛起的重要原因就是移動互聯網宣傳方式的有效應用,能夠更輕松、更即時地得到年輕人的共鳴與認可。
二、發揮好網絡輿論場在兩岸關系中的重要作用
與以往傳統輿論場相對單一的發聲渠道、相對穩定的輿論力量相比,網絡輿論場的復雜性多重性前所未有。各種輿論力量依托互聯網特別是社交媒體這一意見表達平臺,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紛繁的網絡輿論場。在這個網絡輿論場中,不同輿論力量相互博弈,并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而兩岸關系這一輿論高度關注,社會各方熱議的話題,已然成為網絡輿論場各方爭奪的熱點焦點問題。可以說,網絡輿論場已成為未來引領兩岸關系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積極利用好、管理好互聯網,引導好網上輿論,為兩岸長期和平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的大環境。
(一)秉承中華傳統文化廣泛引導。互聯網讓社會越民主,管理越透明。兩岸關系無小事,要利用好社交媒體做好政務公開,加強常規引導和信息發布,對兩岸關系中的熱點問題,應密切關注,對負面輿情應主動出擊,加強引導,防止由小變大,從正面積極的角度管控兩岸分歧。要組織一批兩岸問題專家,加強對臺灣青年網民心理特征的研究,把握好當下臺灣民眾特別是臺灣青
該平臺既有因火災等突發事件的“雪中送炭”,又有愛心團隊常年堅持的常規項目,形成線上線下互動互助、網絡公益和傳統公益攜手發展的公益格局。更重要的是,該平臺通過分享慈善總會的公募權,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使每個人既可以是公益的發動者,又可以是公益的傳播者,從而讓“事事皆公益,人人可參與”變得觸手可及。這種新型的“互聯網+公益”模式,推動了溫州地區網絡慈善的規范化和透明化。
三、“樂善365”網絡捐助平臺的運行模式
溫州“樂善365”網絡捐助平臺的捐助項目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該平臺自主發起的捐助項目,另一種是其他不具備公募資格的民間公益機構或個人通過該平臺發起捐助(求助)項目。
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捐助項目,“樂善365”平臺事先都要對其進行調查核實,確認屬實后第一時間在平臺發起網上捐助。內容包括受捐助人的姓名、地址、照片等個人基本信息,求助緣由、需要善款的額度、發起團隊以及捐款進度等,并附上“立即捐款”支付鏈接。
同時,溫州網聯合本地其他媒體報道受捐助人的不幸遭遇,并通過微博微信轉發,形成輿論熱潮,呼吁社會各界踴躍捐款。
通過支付平臺進入的善款,全部進入溫州市慈善總會指定賬戶。隨后,“樂善365”或申請求助的其他公益組織立即啟動項目實施,申請撥款給受捐助者治療所在的醫院賬戶。當所需善款達到預期額度之后,該平臺立即自動終止接受外界捐助,顯示“募集完成”字樣。
在項目實施中,該平臺工作人員定期公布受捐助者的醫療費用,并與醫院保持聯系,負責項目的執行反饋,通過邀請熱心網友實地探訪等形式,公開接受網絡監督,直至整個項目實施完畢。
四、對媒體打造“互聯網+公益”平臺的進一步思考
(一)建立量化的反饋評價體系
目前,“樂善365”更專注于利用網絡平臺吸引更廣泛關注和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但對活動的成效以及參與者在過程中的感受,更多的是比較主觀、分散的評論,尚未建立及時有效的量化反饋評價機制。在今后發展過程中,針對活動的開展和參與者的體驗,應該引入“互聯網”思維,制定可量化的反饋評價標準,使各項公益活動之間能形成相互比較,甚至可進行量化打分,形成評價排名,既為活動改進提供參考,也可以增強用戶黏度。
(二)健全完善網絡公益慈善的規范化建設
目前,網絡慈善存在資源配置不均衡、救助對象真實性審核把關不夠嚴格和管理體制不統一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網絡募捐制度化建設。建立相應的引導和約束機制,形成網絡募捐格式協議,包括募捐的事由、數額、用途以及余款的處置等,都應該有明確的協議,更好解決部分捐款項目由于重視宣傳而獲得高額捐贈,而其他網上求助可能無人問津的問題。建立網絡善款管理制度,對網絡募捐的開展、募捐組織及個人應具備的資質、募捐款項的使用及審計等加以明確。根據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現狀,結合網絡慈善的發展現狀,加快完善立法,使網絡募捐的各個環節都有法可依。
(三)加強大數據的挖掘和應用
“互聯網+”帶來的新興技術,使公益活動的數據挖掘成為可能。“樂善365”目前已成為網絡公益的發布、交流、運作平臺,但它也同樣有著網絡平臺集納數據的功能。通過對各項網絡公益活動的數據采集和用戶分析,可以了解每項活動的運作成效,加以專業化的大數據分析,更可以掌握用戶的喜好、興趣,活動中所關注的焦點,實現公益活動和品牌更加精準和有效的傳播。
(作者單位:溫州日報報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