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摘 要:根據微信朋友圈真實、即時、交互、形象的特點,能實現作文教學的平等性、真實性、交互性,有利于學生作文興趣的提高和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在小學高段進行“朋友圈”式作文教學研究,即在小學高段作文教學中,把學生以朋友圈形式分組,形成“作文朋友圈”,學生分組合作寫作,分組交流講評,分組展示,共同提高,以此提升學生的作文興趣,獲得作文學習上的成就感。
關鍵詞:朋友圈;習作;興趣;自由
春暖花開的時節,各校都會組織學生春游踏青,感受春天的美好。春游同時,許多老師還會附帶布置上一項作業:寫一篇關于春游的作文。久而久之,許多學生以各種理由拒絕春游。究其原因,學生才含含糊糊地表示:他們覺得自己寫不好春游的作文,所以寧可不去春游。
過完豐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家長要求孩子寫寫暑假趣事,卻引起孩子反感:“我想寫暑假的煩惱,你不讓我寫。我沒有趣事可寫,你偏要我寫。這樣,我寫不好。”
原來,教師、家長認為是寫作的好契機,對學生來說,卻是酷刑。
反觀我們成人世界,打開微信朋友圈,經常看到朋友們隨時隨地地刷新,曬旅行的收獲、生活的小感悟、惱人的煩心事、美食的經驗……只有想不到,沒有曬不了。是什么原因讓成人在沒有任何人命令的情況下,自覺自愿地寫文發文?是表達與交流的真實需求讓他們有感而發,是朋友的點贊讓他們心滿意足,是朋友的評論讓他們充滿自信。微信朋友圈,讓發帖的成人感受到交流的快樂,交際的便捷。所以,他們的寫作,就會無拘無束,積極踴躍。
這樣的事例,讓我們不得不對當前的作文教學進行一個反思:到底怎樣的契機才是寫作的好時機?到底怎樣的寫作才能使學生心甘情愿、甘之如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對于作文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綜上所述,根據微信朋友圈真實、即時、交互、形象的特點,能實現作文教學的平等性、真實性、交互性,有利于學生作文興趣的提高和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筆者嘗試在小學高段,進行“朋友圈”式作文教學研究,即在小學高段作文教學中把學生以朋友圈形式分組,形成“作文朋友圈”,學生分組合作寫作,分組交流講評,分組展示,共同提高,以此提升個人的作文興趣,獲得作文學習上的成就感。
筆者根據教學實踐,嘗試從以下途徑有效地展開小學高段“朋友圈”式作文教學的研究:
一、朋友圈創建,激發習作興趣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樂聲。”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才能打開兒童創作的源泉,最主要是激發寫作的興趣,把“要我寫”機動靈活地轉化為“我要寫”。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寫作過程必須能夠吸引學生,讓學生樂此不疲,享受到寫作的快樂。
根據“語文學習群體效應”中全員溝通和均等的原則,促進學生智慧潛力的開發。在小學高段,筆者由學生自己組合,組成朋友圈。一般每個“朋友圈”4~6人為一組,組成作文合作小組。為了實現寫好作文的愿望,筆者引導學生給每個“朋友圈”以作家的名字命名,如:巴金圈、冰心圈、茅盾圈……這些“朋友圈”體現了作文小組對作家的崇敬和對作文的期待。
筆者在教室里的墻壁上劃分區域,作為每個朋友圈的“發帖”區。在習作后,每個“朋友圈”的孩子可以隨時發帖——貼作文。這種互助合作教學的平臺,讓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作文的實效性,引發了作文興趣,點燃了作文創新的火花。
二、朋友圈作文,提供習作自由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對學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學的材料的興趣。”然而,兒童的興趣傾向是一種心理品質。因為個體的實踐活動及能力有限,不可能對每一件事物和活動都感興趣。所以,筆者在作文的寫作上,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暢所欲言地表達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不要拘泥于命題作文。
1.朋友交流,題材自由
一個“朋友圈”就是一個小家庭,除了教材上的命題作文,筆者鼓勵學生經常交流生活感受、喜怒哀樂,釋放心情,并把這些交流的內容寫下來。通過自由創作的形式增進組員之間的融洽關系,使學生慢慢意識到寫作不僅僅是寫,更是一種溝通交流的手段,促使“朋友圈”成為同學間交往的潤滑劑。這種情境下的學生寫作便會更加自然、水到渠成。并且,筆者還引導學生把同伴的生活內容為自己所用,借助別人的生活豐富自己的寫作內容。
2.分工合作,形式自由
根據“朋友圈”首尾相連、息息相關的特點,引導圈內成員間的分工協作。筆者允許學生分工合作來完成一篇文章,由口頭作文開始,每人一句,循環輪流,共同完成,然后慢慢進步到每人一段,完成書面作文。或者是,幾人共同商討,制定出本次寫作的提綱,然后你一句,我一句進行口頭作文。當這句話得到組員的一致贊同后,再接著寫下一句,直至成篇。最后,通過展示區把合作完成的作文貼在“朋友圈”。
三、朋友圈評價,提高習作表達
常規的作文修改大多是在班集體中針對個別同學的作文師生共同評議,這樣的修改對其他同學的啟發往往不太大,啟迪的效果不佳。通過“朋友圈”展示區,引導學生把作文貼在“朋友圈”里,由圈里的同學有針對性地找出作文的優缺點,及時修改,及時表揚,有的放矢。
1.為“朋友圈”除塵撣灰
“除塵撣灰”環節主要是以檢查錯別字、字句是否通順為主。每個“朋友圈”的孩子只要寫好作文,就貼在自己的“朋友圈”區域。圈內其他同學隨時可以去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直接幫助圈出來進行修改。這一環節中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2.幫“朋友圈”增光添彩
“增光添彩”環節主要是為作文潤色、點贊。每個圈內的同學都要在圈內另外同學的作文下面跟帖,即用小紙條寫上可以為作文增加的好詞好句,或者把同學文章中的優秀之處用各種符號標記點贊。這樣,每個學生的作文至少得到三個同學的修飾,對學生的詞匯積累加以豐富,對文章的精美程度加以提升。
四、朋友圈展示,樹立習作自信
著名的少年作家蔣方舟的母親在談到女兒的寫作時曾經說:“給孩子的作文指導應該分為兩塊,一塊時間是花在如何教她寫作上,另一塊就要幫助孩子多投稿,鼓勵孩子努力發表文章。因為發表一次,孩子對寫作的感受就會全然不同。”借助“朋友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證明自己的機會,使學生在同伴的相互欣賞與鼓勵中共同進步。
1.“朋友圈”作文紙
傳統的作文本,便于保存,但是,不便于隨時把作文拿下來展示。為了能將優秀作文隨時張貼在他們的朋友圈內,及時對優秀作文進行鼓勵,讓其他學生學習。除了朋友圈內的自由作文,筆者還把平時的命題作文,用文稿紙、活頁紙代替作文本。為了便于保存,請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講義夾,把交流過的作文取下來放在講義夾保存,并且給講義夾取各種好聽的名字,如《我的大作》《寫作記憶》《文字的快樂》等。
2.“朋友圈”信息臺
為了鼓勵更多的學生熱愛作文、樂于寫作,筆者積極幫助學生投稿,并在第一時間把學生在作文方面的好消息敲鑼打鼓地公布。哪個“朋友圈”的成員作文發表、獲獎,就在“朋友圈”的展示區域里貼一串金黃的稻穗,表示這個朋友圈豐收了,讓學生在同學面前得到鼓勵。筆者還通過校訊通、班級QQ群、班級微信等信息平臺,以“作文喜訊”為主題,發給全班家長,讓家長一起為孩子的作文進步歡欣鼓舞。
小學高段“朋友圈”式作文教學研究是筆者的實踐經驗,相信,通過堅持不懈地研究,小學作文教學一定會有一片豐富多彩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管建剛.我的作文訓練系統[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0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