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宏
小學科學是一門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課程,作為小學科學老師,要培養小學的科學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本文從以下四方面談談小學科學課的創新精神。
一、利用農村優勢,巧妙安排教學計劃
認識大自然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內容。農村與大自然的關系尤為密切。發揮農村環境的優勢,對實施小學科學課的素質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的優勢主要有:
1.資源優勢。各種生物在農村大環境里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各種常用礦產在農村可以隨時采集。
2.現象優勢。有什么樣的生物資源,就有什么樣的生物現象。
3.認知優勢。生活在農村的小學生,從小與花草樹木、蟲鳥魚蛙接觸,對這些生物有更多的認識。
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巧妙安排教學計劃。例如,在給學生上《動物的繁殖活動》這一課時,教師將采集到的蛙卵部分分給學生以外,其余放到班級的魚缸中,每天觀察蛙卵的變化,并讓學生做好記錄。何時蛙卵中的內核開始變大,何時長長,何時形成蝌蚪,何時蝌蚪從殼中孵出等。這樣既有利于指導學生怎樣觀察,又有利于學生從小養成關心、愛護小動物的好習慣。
二、教師大膽地“放”,學生大膽地“想”和“學”
小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短,一年級學生只有15分鐘左右。因此,教師上課時,要注意適當調節學生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在學生有意注意時把知識點教給學生,當學生累了時,就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大膽地“想”“學”。學生想與本節課實驗、道理類似的事情。學生有了“想”法以后,往往就要動手實踐,這時又會重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回到所學的知識點上。例如,上《滑動與滾動》這一課時,當做圓鉛筆墊在磚下進行運動實驗時,讓學生親自在下面做這個實驗,一位學生忽然提出用玻璃球代替圓鉛筆的想法,并把他的想法應用到實驗中去,也獲得了成功(只是球體與輪胎形狀不同,但同樣達到了省力的效果)。
三、科學課同樣也不能忽視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
科學課雖然多以動手實驗、親自觀察為主,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在科學課中運用多媒體教學,例如,《花、果實和種子》這一課,果實形成的過程是很漫長的,學生不可能親自去觀察這個過程。如果單單地理論講解,又是一個很抽象的學習過程。因此在教學時,選取有關果實形成的視頻,讓學生看生長過程,就知道果實是怎樣形成的了。
四、創新的作業與廣泛的閱讀
小學科學課的作業多以觀察、實驗為主,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適當開設有關制作的作業。例如,講完《污水與污水處理》這一課,教師可讓學生課后自制一個簡易過濾桶,并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這樣,不僅能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理論與實踐更有效地結合。
指導學生課后閱讀,有利于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呂叔湘先生曾說:“同學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70%的知識是得之于課外閱讀。”可見課外閱讀對補充知識是多么重要,因此,科學教學也應讓學生學會廣泛閱讀。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利用現有教學手段及先進的教育理念,從而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