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 張雯雯
摘 要:本文主要參考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批判的理論,對文化工業理論進行簡單地梳理。簡略談談文化工業理論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但我們不局限于法蘭克福學派的藝術價值維度,而是立足于文化意義層次,以及倫理價值方面。在事實維度,我們借鑒英語國家的文化工業理論來進行說明,本文著眼于分析文化產業產生的負面效應,不同于國內學者從商品化、標準化、虛假化以及技術化等特征方面的分析。
關鍵詞:文化工業;文化產業;啟示
一、國外文化工業理論簡述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繁榮,報紙、雜志、廣播、電影、電視等大眾媒體得以產生和蓬勃發展,逐漸興起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大眾文化。最初對這一文化現象進行研究,始見于20世紀30-40年代興起的法蘭克福學派,由于擔心“大眾文化”被誤解為“大眾的文化”,該學派將其重新命名為“文化工業”(文化產業)。從國外來看,對于大眾文化的研究最早是以對其進行否定性批判開始,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本雅明等。法蘭克福文化產業理論主要從文化產業與藝術精神相背離、文化產業以商品生產方式進行生產、文化產業中滲透意識形態、抹殺人的個性等方面進行否定性批判。但是,本雅明看到了文化產業消極作用的同時,他認為復制技術下的大眾文化使大眾更多地參與藝術成為可能,電影等大眾文化產品還能深化人們對生存世界的認識,因而大眾文化具有新的文化價值和積極的政治功能。
20 世紀中葉,英國國家的文化產業理論迅速崛起,主要以英國和美國為代表。1964 年,英國伯明翰大學成立了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專門研究當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等人,他們的文化產業理論對以后地研究產生深遠影響。雷蒙德·威廉姆斯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精英文化研究而轉向大眾文化研究,擴展了文化研究的范圍。斯圖亞特·霍爾的研究則集中在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規律上,發展了一套“編碼(文化產品生產)——解碼(大眾消費)”理論。斯圖亞特·霍爾的文化產業理論將以往研究的重心從文化產業本身轉向文化產業的生產、消費和傳播過程,并與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批判理論不同,它強調大眾在大眾文化中的主動積極作用。
由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許多法蘭克福學派學者流亡美國,從此以美國為中心的文化產業理論研究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在70 年代,當深受英國文化學派理論影響的約翰·費斯克移居美國后,更是成為美國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核心人物。約翰·費斯克關于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閱讀大眾文化》和《理解大眾文化》。約翰·費斯克吸收英國文化研究學派提出的積極看待大眾文化的觀點。他認為大眾具有反抗意識,并且文化本身也是一種動態性的存在。他圍繞著大眾文化資源與大眾的能動性、大眾文化文本與大眾的參與等方面對大眾文化進行了闡釋。80 年代后,將大眾文化看作公共領域的思想影響越來越大。學者們將大眾文化看作公共領域,在此,大眾在大眾文化活動中又顯示出其積極能動性。同時,公眾在消費大眾文化時,對大眾文化賦予了自己的意義,因此大眾文化就實際上成為一種公眾自己創造的公共領域。他們看到了文化產業對于大眾融入文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 文化工業理論在我國的發展狀況
在中國,大眾文化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大眾文化批判,而中國大陸幾乎所有批判大眾文化的著作或文章,都無一例外地引證了法蘭克福的批判理論。我國學界對于大眾文化的觀點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完全照搬法蘭克福學派文化批判理論,對我國逐漸興起的大眾文化進行了痛快淋漓的批判。第二階段,批判法蘭克福學派理論與中國實際不相符,其理論并不適用于中國社會。第三階段,全面理性的看待法蘭克福學派文化批判理論。中國大眾文化研究經歷盲目照搬文化工業批判范式、反思這一范式局限,到對中國大眾文化積極意義的自覺,這一思維過程的進行必然催生出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文化的訴求。
我國學者一般只是闡述了法蘭克福學派從文化工業的特征方面批判文化工業理論的內容以及理論本身的得失。第一,他們從文化工業的商品化、標準化、虛假化以及技術化等特征方面分析。第二,分析文化工業是滲透在文化中的意識形態工具。第三,一部分學者就本雅明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進行比較,分析科技對文化的影響應持肯定態度還是批判、否定態度,即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三、 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品質也不斷的提高,人們的閑暇時間不斷增多,人們有了追求快樂和享受的時間和金錢,相應的,為適應這種需求的增長,中國的文化產業也不斷的發展,這種發展一方面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拉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似乎是一舉兩得。但是無論是何種文化產業,都是文化商業化、技術化的產物,一切以利潤為上,所以許多文化產品都不可避免的呈現出高數量和低質量,高娛樂性和低品位性的特點,一些庸俗的影視文化作品會使人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不斷弱化,一些趣味低下的文化產品會毒害我們的人民大眾。當今這些文化產業的發展迎合了人們關于快樂與滿足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文化產品生產商的經濟需求,但是在這種雙方似乎都得到滿足的虛假表象背后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是真正的文化使人產生了滿足和愉悅還是文化產業帶來的消費使人感到滿足?文化產業中的文化成為一種程式化運作的結果,是一種千篇一律的復制品,人們無需去思考文化的真正意義,也不去追尋文化的本真性和獨一無二性。文化產業靠著一波又一波的新奇與刺激來維系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同時也麻痹著消費者,使其喪失思考文化真正的含義。
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一方面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可能帶來真正的文化喪失,另一方面我們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又不得不借助文化產業這一強大的助推器。因此,在這二者的矛盾中,研究文化產業對于文化意義的消解及其倫理效應,對于如何利用文化產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著重要意義。具體可以表現在如下方面:1、有利于大眾文化的人文提升。2、有利于喚起全社會對大眾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3、有利于加速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為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撐。4、通過大眾文化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基礎。5、從世界文化發展的視角看,大眾文化研究有利于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跨文化對話,從而樹立文化發展的全球性視野。
我們如果可以正確理性的認識文化產業對文化意義的消解及其倫理效應,那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盡可能避免文化產業對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利用文化產業的優勢,更好的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作者單位:1.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
[1] (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M].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德)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M].李偉,郭東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 韓秋紅等.現代性的迷思與真相——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批判理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 馬丁·杰伊 法蘭克福學派史[M].單世聯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