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出自中國作家老舍,一個出自美國作家菲茨杰拉德,一個是20世紀20年代末北京城的人力車夫,一個是20世紀20年代暴富的美國白人,一個時代,兩個國家,主人公之間卻有其跨越種族民族的、萌生于人的本質的形象特征的相似與相異,他們都是時代背景下的犧牲品,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關鍵詞:人力車夫;暴富;關系;犧牲品;個人主義
作者簡介:王曉丹(1990-),女,現攻讀天津師范大學學科教學(英語)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6-0-03
《駱駝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作品以祥子的洋車夫生活為主線,描述了祥子關于“買一輛車”夢想的三起三落,以及他陷于愛情與金錢糾葛的生活之中,直至最后淪為“社會病胎里產兒”,一個“小男人”的故事。而同樣《了不起的蓋茨比》也是菲茨杰拉德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故事基于蓋茨比追尋其“美國夢”展開,誘于理想化的女性伴侶,以金錢為籌碼,卻敗于殘酷的社會現實,最終其美國夢隨著他的死亡而宣告破滅的故事。與祥子相比,我更愿意稱呼蓋茨比為“大丈夫”。祥子與蓋茨比存在超越現象表層的深層次的聯系。本文主要從物質化的角度基于心理學的知識對他們的“孤獨”與“夢”進行解析,從個人主義和遷移的角度基于社會背景探索其形象特征。
一、物質化的孤獨
這里的孤獨是指精神世界的孤獨。孤獨的物質化是其最終產生孤獨的情感因素所不能回避的條件基礎。物質化的孤獨則歸根到底與物質在其心中所處的位置有關。當物質的重要性強于精神或者物質的需要取代了精神的需要時,個人道德的心理防線將會被打破,衡量事情的標準將會進一步更新,以適合自己物質化的心理需要,導致個人的精神世界空虛,出現物質化的孤獨。
對于蓋茨比和祥子來說他們之前的生活都對他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蓋茨比的父母是莊稼人,蓋茨比本身的傲氣讓他羞于承認自己的身世背景。早早離開父母,去履行他“上帝之子”的使命。后來他愛上了一個在自己腦海中理想化的女人,并把自己最后沒辦法執子之手歸結于物質條件。祥子幼年失去父母到京城打工,買車,車被搶,被騙錢,又買車,又賣車。生活的坎坎坷坷鑄就了之后的他們。蓋茨比執著于扭曲了的“美國夢”,把物質上的豐裕看成自己黛西結為伉儷的必要因素,極力的追求那種“親密感”,而忽視了他們不可逾越的階級之間的差別。他追逐著自己不屬于的階層,用物質上的滿足來填補心靈的空虛。他的心理一直是孤獨的,他用奢侈的宴會,喧鬧的人群來證明自己受歡迎的程度,以此來吸引黛西。名人在他的庭院出入,他的謎一樣的故事被大家口口相傳,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包括“他的”黛西。其實從本質來看,他們都是看客而已。黛西和湯姆最后的合謀,曾經的“好友”對出席他葬禮的百般托辭,都華麗麗的告知了他的孤獨。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講,祥子是把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看成自己的全部需要,沒有歸屬的需要,沒有愛的需要,因為他自以為不敢奢求。他屈從于虎妞是因為物質。祥子之前是因為自身的肉欲而進入了虎妞的圈套,但不得不說結婚之后蠻橫的虎妞還是給了他很大的物質支持。虎妞難產的時候,他一聽幾十塊便選擇了等著“該死”的人死去,卻寧可用最后的一些錢埋葬她,他最后選擇他不接受小福子也是因為所謂的“愛與不愛,窮人得在金錢上決定,‘情種只生在大富人家”①。他背叛了自己的心,最終也丟了自己的心。他沒有體會那種“親密感”,沒有經歷包括勞動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內的“繁殖感”,他“絕望”,他成了“孤魂野鬼”。
紙醉金迷,物欲橫流的社會一直是我們所唾棄的。大多數的人之所以抵擋不住誘惑,認為“金錢至上”,是因為他們過度神話了物質的作用,大到可以包攬愛情,大到可以超越階級,大到可以塑造人生。扭曲了的物質概念注定使他們經受更多的精神上的掙扎,讓他們體會物質化的孤獨。蓋茨比的葬禮的荒涼,祥子后來走獸的生活,都是精神的荒蕪給他們帶來的慘痛的代價。
二、物質化的“夢”
蓋茨比和祥子一樣的擁有夢想,一個想要“擁有一輛車”,一個希望建造自己的“人間天堂”。這些都是其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即稱之為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及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物質與意識關系的基本內涵。
夢想物質化了,也就是意識物質化了,那么意識的反作用將獨立于意識屈從于物質。那么最后的決定權將大大的決定于這個意識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基于其意識的物質化,主觀能動性已經無需考慮,歸結點將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情況及世界觀、價值觀是否于人的物質化的意識相符。這也就是兩位主人公最終失敗的原因。因為其物質化的“夢”,使其沒有基于社會意識正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背離了當時的社會存在,最終導致了失敗。
祥子同樣做著他的夢。“他老想著有輛車,可以使他自由獨立,像自己的手腳的那么一輛車。”②可是就是一輛車成為了他接近一輩子的追尋,最后成了他痛苦的根源。要強的,能吃苦的祥子日日夜夜為籌集買車的錢而奔波,他吝惜他的每一分錢。他辛苦掙來的第一輛車被可惡的軍閥沒收,后來攢的錢被孫偵探騙走,虎妞給買的車隨著她的葬禮而去。命運狠狠地打了他一個又一個巴掌,告訴他生活本不應該只有“車”,本不應該只有你自己。你應該擁有你的朋友,你的愛人,你的家庭。祥子的意識卻早已物質化,祥子慢慢領悟到的卻是物質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性。所以他屈從了虎妞,“反正自己跳不出圈兒去,什么樣的娘們兒不可以要呢?況且她還許帶過幾輛車來呢,干嘛不享幾天現成的清福!” ③,他成了一個真正的馬車夫,和他們一樣,曾經看不慣的,曾經不恥的開始慢慢習慣。最后他的夢都變成了“那么回事”他的夢破碎了,他的腦海里只剩下了自己,自私的、墮落的自己。
詹姆斯·蓋茲給自己改名為杰伊·蓋茨比,意思為上帝之子。他用虛幻的身份獲得了虛偽的愛情,因為物質的匱乏選擇了暫時的放手。他尋找機會,尋找時機。最后他開始在別人的指導下通過不正當手段掙錢。他暴富了,物質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的別墅華麗的像宮殿,他的穿著精致的像王子。在他的心里,物質是一切夢開始的地方,有了這一資本才能獲得愛情,獲得友情,獲得一切。他也知道“她的話音里充滿了金錢”④,也許這也就是他追尋這個滿載著物質的夢的原因。他的夢最后隨著一聲槍響破碎了,也許他早就知道了這個世界是多么的物質,他喜歡的玫瑰花是多么的丑惡,他追尋的這個夢是多么的不現實。只是他怕一不小心堅持了這么多年的夢破碎了,他該何去何從。沒想到,最后現實讓他付出了代價。物質化的“夢”深入了他的骨髓,物質到他可以忽略人的個人意識,忽略情感歸屬,忽略精神世界的荒蕪。
三、遷移引起的文化沖突
綜觀兩部作品,可以發現兩部作品都存在潛在的文化沖突現象。而這種文化沖突源于他們地理位置上的遷移及其由此引起的價值觀念的變化。《了不起的蓋茨比》描寫了西部人在東部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進入了短暫繁榮時期,許多青年失望于日日宣稱的“民主”“平等”的口號,失望于國家,失望于社會。開始尋求發展,尋求希望。由于西部經濟的落后,許多青年來到東部開始新的生活。祥子則是從農村到城市謀生。隨著清政府統治的結束,滿族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習慣了把保家衛國作為職業的他們一時間沒有工作可做。大批的人開始搬遷到相對發展快的地方找工作,當時占比例最大的便是“洋車夫”,不可否認祥子的身上體現了當時滿人的處境,透露著老舍先生強烈的民族意識。同時也體現著農村人陷入城市文明中所面臨的挑戰。
地理位置的遷移使他們經歷了強烈的文化沖突,他們開始慢慢的接受當地的價值觀念對自身的同化,換句話說他們也在潛意識中進行著價值觀上的遷移。
在當時的中國,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城市面貌及市民意識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而作為傳統農業社會代表的祥子則是守舊意識的代表。當時的城市雖處于軍閥統治下的動亂卻也具備了城市化的一些特征。人們的金錢觀念的提升,貧富差距的拉大,利己主義泛濫都大大影響了個人意識很強的祥子。城市中所充斥的金錢和欲望大大磨滅了祥子的純真和善良。以“資產階級”形象出現的劉四爺,以“女權主義”形象出現的虎妞,都在不斷地扭曲祥子對社會的認識。從劉四爺那里體會到了自己身份的卑微,自己的下賤,自己的貧窮。從虎妞那里見識到了金錢的統治地位,見識到了所謂的“手段”和“圈套”。市民文化給祥子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沖突,并使他在這場文化沖突的戰爭中屈從于城市的“獸”樣,重新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的認同。正如老舍在文中指出“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逐到野獸群里去”。⑤
美國的東部和西部有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在地理位置上,更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上。美國的西進運動從18世紀末開始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結束。西進運動導致農業中心西移,西部的農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半數之多。《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故事發生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西部區別于東部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是以農業為主。這也就造就了基于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的文化價值觀。東部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占據重要位置,一戰后,美國進入了短暫繁榮時期,東部意味著物欲橫流,奢靡的社會,意味著精神荒蕪,傳統價值觀坍塌的社會,而西部意味著農場生活背景下的簡單,淳樸,精神世界相對東部豐富的社會。西部的他們去到東部,在縱情于歡樂的世界也沾染了和階級地位相符的個人主義的習氣。湯姆和黛西便是其代表人物,他們開始確立起極端的個人主義意識,而蓋茨比則是保持了其西部精神本質的,又致力于追求東部物質的介于東部和西部之間的代表人物。不可否認他們都一定程度上呈現了價值觀的遷移。蓋茨比價值觀遷移的不徹底引起的文化沖突導致了他永遠也進入不了湯姆和黛西的世界,進入不了真正的上層社會。這也就是尼克在蓋茨比死后懷著沉痛的心情要遠離那“鬼影幢幢”的東部世界的原因。
四、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蓋茨比和祥子同樣敗給了個人主義,里面的內涵卻值得我們仔細的考究,換句話說,個人主義有著屬于特定地域,特定時代,專屬的烙印。
個人主義的歷史應該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就可以算起了,直到19世紀作為一個詞首次出現在了《論美國的民主》中被人們所接受。
20世紀初,個人主義開始被引介到中國,并被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愛國人士宣揚,作為國家危難之際復國道路的思想武器。然而“由于當時中國社會缺乏個人主義話語所需要的政治和文化前提,加之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民族革命,國家存亡上升為全民族的首要問題”。⑥個人主義更加如履薄冰,集體主義才是人之所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須依靠整個集體,整個社會。
個人主義為什么不能在中國發展壯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個人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相伴相生的。所以它不能也不可能和社會主義制度所契合。我想這應該也是老舍想要表達的思想。老舍在《駱駝祥子》中把祥子定義為個人意識很強的人,祥子堅信只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就一定能買到自己的一輛車,娶個好媳婦,過上美好的生活,“他不大關心戰爭怎樣的毀壞田地,也不大注意春雨的有無,他只關心自己的車”,⑦他的三起三落,沒了車,沒了錢,以至于最后沒了心。老舍在祥子已經墮落成“鬼”時提到“他的命可以毀在自己手里,再也不會為任何人犧牲什么。個人努力的也知道怎么毀滅個人,這是個人主義的兩端。”這恰恰是老舍對當時鼓吹的個人主義的諷刺,個人奮斗是行不通的,祥子的悲劇就赤裸裸的證明了這點。
祥子是因為受制于自己的個人主義,蓋茨比則是因為受制于整個社會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價值觀,也是資產階級最核心的倫理道德原則。“其基本理論,正如《不列顛百科全書》所定義的是個人本位,個人中心和個人之上”。⑧蓋茨比處在菲茨杰拉德所命名的“爵士樂”時代,這是一個縱情歡樂,虛假繁榮的年代,這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是荒蕪的,表現出了極端的個人主義特征。“所謂極端個人主義,不但強調和突出個人,而且完全否認社會和他人的價值,從絕對意義上理解個人的自由、平等、價值、利益、權利等,甚至不惜采用損人的方式來追求自己的價值目標”。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黛西,湯姆等都帶著這一特征。只是蓋茨比永遠也擺脫不了和他們階級的本質差異,也就永遠不可能和他們擁有一樣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黛西和湯姆最終合謀將謀殺瑪特爾的罪名嫁禍給蓋茨比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抱著享樂主義人生觀的他們,自私自利的他們,之間沒有愛情的他們,為了保全自己,已經沒有什么不能做的了。其實這只是當時社會的一種現象,上層社會對階層觀念的重視,對蓋茨比等暴富起來的人的蔑視和踐踏。
注釋:
[1]老舍:《駱駝祥子》,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版,第183頁
[2]老舍:《駱駝祥子》,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版,第4頁
[3]同上 第92頁
[4]同上 第102頁
[5]同上 第215頁
[6]陳奔:《美國個人主義的歷史變遷》,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版,第29頁
[7]老舍:《駱駝祥子》,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版,第13頁
[8]夏偉東,李穎,楊宗元:《個人主義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第13頁
[9]同上 第14頁
參考文獻:
[1]老舍:《駱駝祥子》,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版.
[2]陳奔:《美國個人主義的歷史變遷》,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版.
[3]夏偉東,李穎,楊宗元:《個人主義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