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話體是文學批評文章的體式之一。近年來,林嵒與20多位遼寧作家深度對話,提出并闡述“新東北作家群”的概念。他的對話體文學批評與研究關注地域文化,彰顯了一個研究者的批評主體意識與現代精神。
關鍵詞:對話;當代遼寧作家;新東北作家群
作者簡介:張翠(1969-),女,文學碩士,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副教授,從事文學理論及文學評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01
林喦博士是《渤海大學學報(社科版)》的主編,設計、創辦了《當代遼寧作家研究》欄目。三年來,他與20多位遼寧作家對話,并主持刊發了研究20余位個案作家的評論文章,對當代遼寧作家研究做了一個學術的梳理。在2014年全國高校學報研究會評比中,該欄目被評為特色欄目。
對話也是一種文體,古已有之。對話是一種口述,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諸多經典文獻都是用口述的方式記錄的。先賢孔子的《論語》,就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以對話為主,里面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而且論語教給了后人如何為人處世的諸多道理。也就是自孔子《論語》開始,這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口述語錄的文學風格便逐漸形成了一種文體流傳下來而被接受和使用。漢代司馬遷的《史記》篇中也有大量生動、翔實的口述史實。梁啟超曾經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過:“采訪而得其口說,此即口碑性質之史料也。司馬遷作史多用此法?!痹谖覀兎啞妒酚洝返臅r候能深切感覺到,這點在太史公作西漢開國君臣列傳的過程中有明顯的體現。西方先哲如柏拉圖也擅長用對話來闡述思想。對于“口述歷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史學教授艾倫.內文斯(Allan·Nevins)于二戰后不久提出,在錄音機面世以后,口述歷史的收集和研究就日益發展起來,到今天,已成為史學界非常熱門的一個學科。
林喦把自己與作家的對話當做是一種“口述歷史”。因為他認為這種與作家對話的方式,也是一部特殊的“文學史”,所謂的特殊,其實是指“隱藏在民間的文學史”。因為,他所對話的這些作家都沒有寫進當代典型性中國文學史的教科書里,對于現行的“文學史”是具有特殊典型性的。這20幾位作家雖說也頗具影響力,但還屬于隱藏在民間的細微大眾中的一員,但集合到了一起,其實是具有“文學史性”的,這個意義不是一般上的意義。在他們的口述中談到了創作的技巧、創作的心理、作品的形成背景以及創作的諸多觀念,諸如此的集合焉能不是一部“文學史”?所以,當把這二十多篇對話集結在一起的時候,至少有“當代遼寧文學史”的感覺,或者說至少是傳統意義上典型性文學史的一個有力補充。有一部這樣的文學史,才會使真正的文學史完備起來,有耐人尋味的史學價值和美學價值。
對話體文學研究和目前比較僵硬的學術性語境中的論文相比較而言,具有易懂性。由于對話雙方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就某一話題或某一類集中問題而說,口語化比較多,從語感上講,靈動性比較強,意趣性比較強,鮮活生動,娓娓道來,富于變化。尤其是對于讀者而言,看著舒服,容易理解,雖然有些問題有跳躍之感,連貫性不強,但會讓讀者產生想往下看的閱讀欲望。因為是與作家對話,那么作家一定要談自己的創作意圖,創作心理、創作觀念、創作技巧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構思、行文章法與結構等等諸多問題,這對于讀者而言,也是多維度了解作家和作品的一個契機。
林喦博士在教學和科研中強調一個觀點,即不管某種理論多么深奧,都能用最常俗、最易懂的語言表達到位。但現在的學術文章都彎彎繞,說句不好聽的,有些文章即使是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也不愿意看。他非常推崇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他認為這部美學著作里面的文章篇幅短小,筆調抒情,詞句典雅優美、充滿詩意,卻匯集了重要的美學觀點,是美學史上的一座學術山峰?,F在寫學術文章動輒上萬字,學術著作洋洋灑灑幾十萬字、上百萬字,好多學者都以著作等身而為榮,其實這未見得是好事。在他的心中,學術研究可以打破僵化的模式,換一種文風,換一種思路,讓學術文章更接地氣,更富意趣,更有可閱讀性。
迄今為止,林喦已和王充閭、丁宗皓、周建新、高海濤、白天光、謝友鄞、津子圍、韓春燕、陳昌平、孫惠芬、于曉威、李鐵、李見心、宋曉杰、李輕松、張宏杰、張魯鐳、白雪生等二十多位作家對話。對于選擇對話作家,他堅持三個標準,即“三界五行”,所謂三界是指一個作家及作家所創作出的作品在“作家”、“研究者”和“讀者”三界中有一定的影響力,缺一不可;“五行”一般是指作品應該具有“主旨”、“結構”、“ 情節”、“人物”、“語言”,這五個元素都要行,正所謂“跳不出三界,又必須在五行”之中。在深度對話過程中,他發現今天的遼寧作家對當年的東北作家是有繼承的,在內在文學精神上具有相似性。因此,他提出了“新東北作家群”的概念,闡述了“新東北作家群”的創作特征和總體風格,詮釋了一個學者對地域文化的關注與熱愛。他是一個行動著的文化人,以默默的堅守、探索和實踐贏得了文壇和學界的認可,《當代遼寧作家研究》欄目被廣泛關注,并被評為特色欄目。
常見的文學批評文章體式一般有論著體、隨筆體、對話體、書信體、序跋體。林喦的對話體文學批評與研究彰顯了一個研究者的批評主體意識,同時也更觀照讀者的接受認知,體現了文學批評的現代精神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