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牡丹江市社會科學課題青年項目“德萊塞文學創作的發展階段研究”(項目編號:140621)的成果。
摘 ?要:圣經《傳道書》由所羅門所作,書中論述的人生價值意義和德萊塞的創作有異曲同工之處。該文透過《傳道書》來解讀德萊塞筆下人物的矛盾性產生的根源,發現德萊塞看似矛盾的表層下隱藏的人生真意義,正是由于其信仰的認知帶來其創作中的矛盾性。
關鍵詞:《傳道書》;德萊塞;矛盾性;信仰
作者簡介:董麗麗(1981-),女,黑龍江牡丹江人,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01
1、引言
雖然德萊塞自認為是立足于機械論立場創作,筆下人物都應受欲望和本能的驅動追逐名利,矛盾的是其筆下的人物卻都不乏道德良知。嘉莉妹妹一個有道德感的“叢林”人物,她同情弱者,“要為多數人服務”;柯帕烏臨終前要建立一個“為窮人治病的醫院”;白麗尼斯“一定要做一些可以滿足很多人需要的事情”;克萊德對自己謀殺女友的念頭感到厭惡。德萊塞的創作思想看似矛盾,但從《傳道書》視角出發,這種矛盾并不難理解。所羅門在《傳道書》中寫到“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就是在這樣極盡追求享樂后,又感慨“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德萊塞和所羅門闡述的是同一個觀點,人生的真價值不在身外而在心內。
2、所羅門與德萊塞的信仰比較
文學評論家紛紛指出德萊塞作品中的矛盾性,但對其矛盾產生的原因卻較少談及。根據認知學理論,作者的一切創作都是其內在認知上的外在轉化。圣經記載的所羅門王生于猶太教家庭,父親是大衛王,在父親過世后繼承王位和財富。在極大的財富和國家的安定中漸漸偏離信仰,開始腐朽墮落的生活,在晚年重歸信仰。其人生態度的轉變使《傳道書》的創作看似消極且矛盾,但仔細研讀卻可以發現生命的真諦。德萊塞生于天主教家庭,父親的刻板、暴躁和教條使德萊塞對宗教信仰極為反感,在叛逆中他開始探求人生的意義。他將自己對人生的探索透過筆下的人物展現出來,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背景下,這些人物毫無道德如叢林動物般開始追求名利享樂卻最終發現,人性的缺失使生命變得沒有意義。德萊塞晚年在妻子海倫的陪伴下開始重建信仰,并將這種感情轉化到《斯多葛》和《堡壘》的創作中。德萊塞內心隱藏的宗教情節和晚年信仰重建是其作品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3、《傳道書》與德萊塞筆下的蕓蕓眾生
《傳道書》作者為所羅門王,共分為12章,前11章作者論述追求學術知識、享樂、勞動、拜神等都看似虛空,意在引出人生意義所在。最后12章是作者對世人的勸勉。德萊塞根深蒂固欲罷不能的宗教情節也反應在其筆下人物身上。談到肉欲《傳道書》寫到“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德萊塞筆下的嘉莉放縱情欲獻身兩個男人,尤金與九個女人發生過關系,柯帕烏有“美國文學史上最驚人的情婦花名冊”之稱。所羅門倡導的是婚姻內的情欲幸福,德萊塞談的是婚姻以外性關系。結果嘉莉和兩個情人正是提出結婚,尤金在精通基督教精神療法的約翰斯夫人的幫助下開始反省懺悔,柯帕烏在白麗尼斯的陪伴下開始改變自我。這些人物在肉欲上的轉變說明了德萊塞對情欲的認知符合《傳道書》理念,在婚姻外的放縱情欲使人懊悔,婚姻內的情感使人快樂。論到物欲享樂時《傳道書》書中寫到“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后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至此看來所羅門認為享樂是毫無意義的。與此同時德萊塞筆下的人物在獲得成功、財富、享樂之后也沒有感到滿足。掩蓋在表面的對豪華、名牌、時尚的瘋狂追求下的是精神的空白,內心情感的深度匱乏。既然肉欲和物欲無法令人滿足,生命的價值在哪里呢?《傳道書》中寫到“人蒙上帝賜他資財、豐富、尊榮、以致他心里所愿的一樣都不缺、只是上帝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來吃用。這是虛空、也是禍患。”“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上帝的恩賜。”“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所羅門講論的是奢侈消費的虛空性,積累財富而不去消費導致別人享用是禍患,而將勞碌所得及時消費享樂是福氣。德萊塞對消費的態度轉變與《傳道書》異曲同工在。在《金融家》和《巨人》中德萊塞似乎一直贊許著揮霍性消費,在《斯多葛》中,作者卻對揮霍性消費表現出不滿,但這并不是對消費和享樂的全盤否定,而是追求高層次的精神層面上的消費,過舒適的物質生活并非不可取。
4、結論
德萊塞在美國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創作的早期是美國從生產型向消費型轉型期,晚年是二戰結束時期。他創作中的矛盾性有社會歷史原因,更多的是他對信仰認知的轉變造成的。生于天主教家庭的德萊塞由于父親的原因對宗教信仰的心生叛逆,但這叛逆正說明了信仰對他的潛在影響力。作者內心的道德良知、宗教情節使筆下人物無法自由逐獵,性格充滿矛盾,晚年德萊塞的信仰重建又引發其作品前后的矛盾性。縱觀德萊塞一生的創作,筆者發現這與所羅門所寫的《傳道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都不懈的追求名利財富享樂,在肉欲和物欲中難以釋懷,倫理道德使他們不自覺的生發愛心,最終回歸到信仰的起點,獲得內心的平靜滿足,找到人生的價值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車俊思. 論德萊塞《嘉莉妹妹》中的哲學沉思[J]. 東北師大學報2009(6).
[2]車俊思. 社會轉型與信仰重建[J]. 東北師大學報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