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吳靜怡
摘 要:郁達夫的小說一直備受爭議,源于其小說中流露出來的非理性傾向,比如“性”苦悶、頹廢色彩、變態心理、二重人格、空虛感等。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不僅是作者自身的真實寫照,也是整個時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縮影,本文主要以郁達夫小說中塑造的“零余者”形象為切入點,來反觀郁達夫小說創作中體現的非理性傾向。
關鍵詞:郁達夫;小說;“零余者”形象;非理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9-0-01
一、性苦悶的自戕
異國的沉淪者,可以用來概括郁達夫早期在作品中塑造的零余者形象,這是一群求學他鄉的知識分子,深切的飽嘗著身處在異國的孤獨感,浸染著流浪在外的弱國子民的自卑情結,流露出了無盡的漶漫的感傷情緒,直至在外在社會和內在心理的壓制下流落為一群異國的沉淪者。這一時期郁達夫小說中異國的沉淪者身上具有鮮明的非理性主義色彩:感傷情緒,性苦悶,自卑情結,變態心理,雙重人格......《沉淪》集中的三篇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是一群在日本留學的學生,最后淪落為異國的沉淪者。郁達夫回國后的作品有《茫茫夜》、《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微雪的早晨》、《楊梅燒酒》等。小說的主人公多是一些勞動者和下層知識分子,他們在貧窮、失業、失意的壓迫下,面臨這來自物質、經濟方面的苦悶和心理上、精神上的苦悶,對生活的憤懣,對命運的詛咒,對社會的抗爭。由此可見郁達夫回國后的苦悶有了新的內容,不只是單純的個人小我世界中的性苦悶,而是在走進社會大世界中遭受到的生存的苦悶和對社會上不公平現象的苦悶。
二、頹廢的變態心理
郁達夫的小說從《沉淪》開始就以描寫青年的性苦悶震驚中國的文壇,回國后的這一時期才是郁達夫創作的成熟期,這種性苦悶發展為更加頹廢的變態心理,比如他的小說大量大膽地暴露了性病態的現象,包括窺淫癥、同性戀、受虐狂、戀物癖、手淫癥等性錯亂現象,是病態人格的一種具體表現,是違背生命意志的一種文化禁錮現象。他的小說也大量大膽地暴露了病態心理尤其是性病態的現象,他一生所創作的44篇小說中,表現心理和性行為的就有很多篇。主要表現有:如《南遷》中的青年“窺浴”和“聽淫”來滿足性欲的種種表現,顯然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和行為,回國后這種變態心理變得更加頹廢,《茫茫夜》中,“于質夫”對“吳遲生”在情感上有同性戀的傾向,文中寫到“質夫坐在電車上一邊作這些空想,一邊便不知不覺地把遲生的手捏住了。小說《過去》中李白時的“萬一我有違反她命令的時候,她竟毫不客氣地舉起她那肥嫩的手,拍拍打上我的臉來,把受虐狂的心理特征描寫得淋漓盡致。
三、矛盾的二重人格
郁達夫受法國盧梭的“懺悔意識”的影響,充分地肯定自然人性,人自身的價值,表現人壓抑的情欲和性心理,隨后又進行靈魂的懺悔,因此郁達夫的小說,主人公多是具有“雙重人格”的“性變態”的知識分子,其人物性格呈現出矛盾的二重人格。例如《沉淪》中的主人公一面具有弱國子民的自卑感,一面還留存有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的自尊;一面感染者時代的憂郁病,一面又具有有著中國知識分子的曠達情懷;他們處在一個極度壓抑的環境中,在充滿尖銳靈與肉、道德律令與本能欲望的激烈沖突中,始終有著巨大的精神痛苦,時時在折磨、壓抑著他們,其雙重人格體現得十分突出。一方面,在性的情欲中,小說中的人物窺視浴女,竊聽戀人的竊竊私語乃至到妓院去尋求刺激;一方面,又在本能的沖動后,產生一種道德上的強烈自省和犯罪感。在郁達夫的小說中,人物多是生活在黑暗社會中被壓抑的知識分子,他們才華橫溢,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擁有報效祖國的遠大抱負,卻常不為人所理解,對黑暗社會制度抱有強烈的不滿情緒,但由于自身懦弱和無能而無法擺脫自己所面對的困境,生活得十分落魄。
四、生存的空虛感
郁達夫受薩特存在主義的影響,薩特存在主義哲學中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虛無的,深深地啟發了郁達夫的創作。郁達夫在留日期間創作中的“零余者”是一群漂泊在外的流浪者,弱國子民的自卑,得不到愛情的苦悶,沉淪墮落的生活,最后陷入對生存意義的質疑,人生價值的評估,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生存的空虛感夜夜襲來,最后選擇了以死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也是對社會最后絕望的抗爭。回國后的空虛感更加強烈,如果說異國的空虛感多少有點自我個體離開群體國家的孤獨寂寞,還有一點回歸群體祖國的希望而沒有徹底的絕望,只是個體無力抗爭異國的歧視而感到無盡的空虛。他們在生命的彌留之際還是寄希望于祖國的。然而回國后作者感到了徹底的失望,于國家,于自己,他感到的是整個國家的空虛無力,滿腔的抱負無處施展,滿腔的熱血無處揮灑,他們生存在自己的祖國卻感到無家可歸的流浪感,成了一群無根的流浪人,祖國的異鄉客,陷入了生存意義的哲思的空虛當中,由個人生存困境的空虛上升到人類生存命運的困境的思考,整個人類都面臨著生存的困境,整個人類的精神都陷入一種空虛無奈感之中。
總之,本文主要從郁達夫小說中塑造的“零余者”形象切入,來論述其創作中的非理性傾向,文章首先把小說中的“零余者”形象分為回國前的沉淪者進而回國后的頹廢迷茫者,由性苦悶發展為社會苦悶、頹廢的變態心理、矛盾的二重人格、生存的空虛感等,反觀郁達夫小說中的非理性,并追溯其理論基礎和社會文化根源。
參考文獻:
[1]郁達夫.《文學概說》,見《郁達夫文集》第五卷,花城出版社,1982.
[2]溫儒敏.《郁達夫名作欣賞》[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1998.
[3]郁達夫.《郁達夫選集》(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