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煬
筆者平時愛看電影,最欣賞的是英國導演諾蘭的作品,其沉寂如水的畫風帶著濃厚的英倫學院范兒,抽絲剝繭的述事手法總能激發我強烈的好奇心。諾蘭的處女作《追隨》便是其中代表。這部令他一鳴驚人的小成本電影描繪了一個鮮明的跟蹤狂形象,以第一視角來讓我們了解這個群體。而本文將從更嚴謹的角度來剖析跟蹤狂。
什么是跟蹤狂
說起跟蹤狂,大家,特別是女生,往往一臉嫌棄地給TA打上變態、猥瑣的標簽,唯恐避之不及。的確,女性是跟蹤狂的主要對象,有研究表明,每5個女性中就有一人在生活中被跟蹤過,而且幾乎40%的跟蹤狂都是受害人的前任,只有4%的跟蹤狂是陌生人。罪犯多為占有欲和嫉妒心極強的男性,而其跟蹤行為已經嚴重干擾到了被害人的正常生活。英國犯罪調查顯示:在12個月的時間里,20至24歲的女性中有7.8%的人表示有過長期被他人關注的經歷。此外,還有一類跟蹤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對偶像的狂熱追求而導致的極端行為。英國心理學家洛林·謝里丹說:“對跟蹤的界定非常困難。在其他一些國家,他們準確定義了各種行為模式,但跟蹤狂可能通過其他方式躲過法律的制裁。他們個個都十分聰明,甚至可與高智商犯罪分子相比。”以影片《追隨》的主角比爾為典型案例,大家可以看看這個群體的一些特征:
影片主人公是一個名叫比爾的年輕人。他沒有工作,一個人住在臟亂的公寓里,想成為一名作家卻缺少實際行動,對夢露這樣的金發美女有著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缺乏正常社交。這樣長時間亞健康的生活狀態很容易異化人的心理,比爾開始尾隨陌生人,偷窺他們每日的生活,興奮于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這種局面很快被一個叫柯布的人的出現打破。柯布是比爾的一個追蹤對象,但他很快發現了比爾的跟蹤,兩人一接觸便成了志同道合的“損友”。原來柯布和比爾有著差不多的低級趣味:入室行竊,偷CD、日記、內衣等私人物品。接著柯布傳授比爾偷竊技巧,兩人結成“犯罪者聯盟”。然而此時一張恐怖大網撒向比爾,但他本人卻毫不知情。在柯布的有意安排下,比爾開始尾隨一位靚麗的金發女郎,他和柯布一起潛入女郎家中,拿走她很多私人物品,而他也逐漸喜歡上了金發女郎。終于他在一個地下酒吧結識了這個女郎,她暗示自己和這個酒吧的老板有一段舊情與一些糾葛。當比爾發現自己真的愛上這名女郎時,他向她懺悔了自己的偷竊行為。而她則告訴他,酒吧的老板擁有一些她的私密照片并以此來勒索她,這些照片放在酒吧的保險箱里,而她知道密碼。想要贏得美人芳心的比爾自然不想錯過這樣的機會,便拍著胸脯向女郎保證自己能取得這些照片。接下來劇情急轉直下,筆者在此就不劇透了。
跟蹤狂的分類
根據故事情節,我們可對比爾作出如下評估:成年男性,智商偏上,有大量的時間進行跟蹤,有感情障礙或求偶不順,沉溺于個人的情感世界。這段分析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跟蹤狂的類型絕不只有比爾這一種,而其成因也是各不相同。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跟蹤狂可劃分為以下幾大類型:
① 被拒型跟蹤狂:行為人跟蹤受害人是為了糾正其“錯誤”的做法,例如離婚、分居、分手等。這一類的跟蹤狂對受害者非常熟悉并了解,分手后不斷騷擾要求復合的前任就是這個類型。
② 親密型跟蹤狂:他們希望與受害者結成一種親密的、穩定的關系。他們試圖以一種自來熟的方式讓受害者接受自己,甚至他們幻想并認定對方就是自己的伴侶。但這種親密關系受害者根本不知道或不認同,一旦受挫,跟蹤者很有可能惱羞成怒采取極端的行為。而比爾便是這種類型。
③ 怨恨型跟蹤:因為與受害者有個人恩怨而進行跟蹤,主要是通過恐嚇等手段讓受害者感到極大的精神壓力。
④ 無能的追求者:此類跟蹤狂希望開展一段戀情,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交技巧,而最終無法實現。這種狀況往往由其先天(如精神疾患)或者后天(受壓抑的成長環境)等因素造成。他們是渴望而缺少愛的,因此很容易將對方一些正常的友好舉動誤解為對自己的好感而樂此不疲地進行跟蹤。
⑤ 掠奪型跟蹤狂:對他們來說跟蹤是為后面的性侵犯做準備。他們在跟蹤的同時細細品味這一犯罪過程,預謀、踩點對他們來說都無比刺激。這一類跟蹤狂極其危險,因為他們從這一模式中得到的快感是普通的性行為無法滿足的,為了謀取更大的心理滿足,他們極有可能升級為連環強奸犯,乃至連環殺手。
跟蹤狂的成因多種多樣。但追根溯源,還是人類本身的欲望。具體地講可分為攻擊性和性吸引,這也是其他生物所持有的本能。但作為高階進化的生物,人類可以依靠理智將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以合適的途徑釋放出來,這樣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比如攻擊性可通過足球、籃球等競技項目或其他正當的社會競爭釋放。一旦失控,會演變為暴力攻擊,甚至戰爭。而性吸引,作為人類繁衍下一代的原動力,可通過愛情、婚姻將其釋放,一旦失控,會演變為性侵犯、強奸。理性控制欲望,個體能得到充分發展;而若任其發展,欲望也能毀滅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