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玉 唐正宇 姚玲
摘 要:主要探究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對實驗考試中標本辨別能力的提高作用。方法是將本校1156名學生分成兩組,實驗組(600人)進行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學習,對照組(556人)不進行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學習,再對他們進行實驗考核,檢測他們對相關標本的辨別能力,同時以期末成績來驗證其學習能力的提高。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學生對標本辨別能力好的為570人(95%),對照組的學生對標本辨別能力好的為500人(90%)。這說明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對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地理解理論課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寄生蟲學;形態摹繪練習;實驗考試;標本辨別能力
寄生蟲學作為一門研究與人類健康有關的寄生蟲的形態結構、發生及發展規律、致病或傳病機制、診斷及防治對策的科學,屬于病原生物學范疇,是臨床醫學教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其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為了使學生將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更好地結合,圍繞這一宗旨,我校教研室在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進行了相應的嘗試和改革,探究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對實驗考試中標本辨別能力的提高作用。
實驗教學是大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主要手段。通過實驗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綜合技能,為后期進入臨床實習和工作打下實驗基礎。厲旭云等人研究發現,近年來,高校實驗教學研究論文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這表明實驗改革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激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個性有積極作用。能夠將理論知識和綜合實驗技能有效結合起來,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一、對象及方法
1.調查對象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寄生蟲學上課全部學生。
2.調查方法
讓實驗組進行15種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學習,對照組不進行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學習,再對他們進行實驗考核,隨機抽取10個標本檢測他們對相關標本的辨別能力。答對8個及以上為辨別能力好,小于8個為辨別能力差。再根據測試結果,做出統計分析。
二、結果
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為在校大二醫學生,共1156人,其中年齡15~20歲,男生24人(占2.1%),女生1132人(占97.9%)。實驗組600人(占51.9%),對照組556人(占48.1%)。
2.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對實驗考試中標本辨別能力的效果
實驗組600名調查對象中,標本辨別能力好的有570人(95.0%)。對照組556名調查對象,標本辨別能力好的有500人(90.0%)。實驗組和對照組標本辨別能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5.63,P=0.00)。
三、討論
如何提高實驗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使學生將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更好地結合,我校教研室在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進行了相應的嘗試和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傳統寄生蟲學的實驗教學中,帶教老師多以安排學生觀察寄生蟲玻片標本和瓶裝標本為主,雖比較直觀,但是由于標本細節模糊,很難清楚辨別不同類別標本的形態特征,印象并不深刻。并且學生在光學顯微鏡下長時間觀察玻片標本后,自我感覺枯燥無味,這就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實驗課僅僅成了一個“自由學習”過程,學習效果不佳。教研室對寄生蟲實驗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增加了許多實驗互動內容,通過活蟲觀察,對寄生蟲形態了解更為深刻,而且使學生掌握了一些實驗操作方法,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將多媒體技術與實驗教學有機結合。不僅使用動態圖片結合文字對寄生蟲特征進行描述,還有動畫解讀等形式。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主要是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在整個改革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對標本進行辨別學習,在基礎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描摹練習,以增強對繁多標本細節的認知能力。
上述一系列實驗教學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在有限的實驗學時內掌握了人體寄生蟲學實驗內容,并提高了基本操作技能。對于寄生蟲實驗課教學的探究,相關文獻顯示:不管是提問式教學還是互動式或其他的教學模式,都受到了學生的認可,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能夠按時完成實驗課標本的學習,而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很好。本實驗的研究結果也與此一致。通過對寄生蟲形態摹繪練習,學生對于寄生蟲的某些特殊結構和形態有更直觀的感受,加上老師的講解,他們對于寄生蟲的相關知識掌握得更加透徹。基于國家對于實驗教學的重視與支持,通過對人體寄生蟲實驗課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做法進行總結并且不斷改進,對未來的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厲旭云,梅汝煥,葉治國,等.高校實驗教學研究的發展及趨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131-135,197.
作者簡介:王碧玉,長沙衛生職業學院醫學基礎部微免教研室。
通訊作者:唐正宇。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