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崇獻 黃志軍 彭其戰
摘 要:國家助學金設立的目的在于促進教育公平,激勵貧困生勤奮學習,促進其全面綜合發展。如何充分發揮國家助學金的激勵作用,實現國家助學金的預期功效和應用價值。分析了國家助學金對學生學習失去激勵作用的原因,提出了更好發揮國家助學金激勵功能的四種途徑。
關鍵詞:健康成長;激勵作用;扶志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這就要求既要對貧困學生進行經濟資助,同時也應對所有(全體)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這幾年,中職教育得到長足發展,中職學校數量和規模問題基本解決,現在亟須解決的是質量問題。然而,現實是大部分中職學校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不高,學習成績也不太理想。我們對校園的教師和學生進行走訪,結果表明:在被受到國家助學金資助的學生中,67.3%的學生用得到的助學金作為生活費,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并表示一定要努力學習,用優異的成績回報學校,努力成長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年輕人;在對未受到資助的學生中,71.6%的學生對國家助學金能否激勵同學們努力學習持否定或不確定態度;在對教師的調查中,有的教師認為現行國家助學金制度和評選的教育功能沒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些都說明中職學校在貫徹落實國家助學金政策過程中,注重于助學金的評審和發放,是表面上的“扶貧”,忽略了國家助學金深層次的意義和作用——“扶貧”。
一、影響助學金對學生學習激勵作用的因素分析
1.認識誤區和依賴心理的影響
近年來,為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助學力度,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從中央財政到地方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放寬了對貧困生的門檻,二是增大了國家助學金的總體額度,三是提升了受資助人員的名額限制,促使多數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獲得資助,更好地完成學業。在這一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能對國家助學金有正確的認識,但也有一些學生認為是“國家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必須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采取國家助學金措施,這是對在校學生的一種精神補償,是應該的”,甚至,還有些家長也持有這樣的看法,他們對國家助學金產生了依賴心理。這樣就使國家助學金就失去了它的激勵意義。
2.貧困生認定標準模糊,宣傳不到位
首先,國家助學金的評定,一般采用班級民主小組評選的形式,在提交申請書人員的評定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在中職學校中,往往班主任在人員名額的確定上具有較重的話語權,不能嚴格按照貧困生認定標準進行人員的篩選。另外,在中職院校中國家助學金的宣傳不到位,將助學金工作的重點放在評審過程中,忽視了國家助學金對學生激勵的真正含義,很多學生并不了解國家助學金的相關政策,并不能將國家助學金的激勵政策及時傳送給每一位學生,例如:助學金的用途及內涵,助學金是對學生個人的資助,不是對學生家庭的資助,其用途為學生在校的生活以及學習消費。很多學生在助學金政策方面存在誤區,而學校不能有效地做好國家助學金的宣傳工作,因此導致學生并不了解發放助學金的真正含義,出現符合申請條件但錯過申請時間的現象,還出現偽造貧困證明獲取助學金的不道德現象,這種扭曲國家助學金發放意義的問題導致了國家助學金的激勵作用不能有效地發揮。
3.貧困生申請流程不完善
對于貧困生的申請流程有具體的政策規定,在中學到大學教育階段,其政策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國家助學金的有關政策僅僅是對申請流程、申請指標做了相關描述,例如,在2015年之前,國家助學金申請采用評分制度,規定由學生民主小組和班主任共同決定,從2015年之后,采用自主問卷和班委問卷評分的形勢,對國家助學金申請條件進行評定。相關政策條例規定了申請指標和操作流程,但是中職院校的實際評審中,幾乎不會采用民主評議小組的評審模式。中職院校班主任往往具有決定權,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國家助學金政策的可操作性和規范性。對于學生愛國和擁護黨的領導和遵守憲法、法律,界定學生誠信及其程度的層面,很大程度上不給予考慮或者采用主觀評價的方法。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導致的弊端較多,一是貧困生的評定結果有失公平,二是將助學金當做獎學金使用,三是將助學金用作救濟金,失去了國家助學金的真正含義以及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二、國家助學金激勵中職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1.強化國家助學金政策宣傳,提高學生認識
國家助學金是一項扶持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助學政策,因此要實現良好的實施效果,必須加強政策的宣傳。國家助學金政策的宣傳,要從政府教育機關部門、學校、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等多層面進行,學校是國家助學金發放和實施的地點,因此學校必須完善相關助學金政策宣傳策略,例如,通過學校信息櫥窗、校報、班主任專題班會等方式進行政策的宣傳,另外,地方教育局要監督各中職院校助學金評審流程的規范性,聯合社會組織以及新聞媒體進行相關政策的宣傳,從而促進學生以及家長對國家助學金政策的認知,同時在助學金政策的宣傳中添加相關激勵貧困生努力學習、奮發進取的元素,從而促進學生取得一定程度的進步。
2.培養學生的感恩與回報的意識
國家助學金對貧困生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救濟,更是國家扶持政策的優惠,因此不能讓受資助的學生認為助學金就是救濟金,學校和老師要著重培養學生感恩社會、回報他人的良好的意識。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貧困生有接受國家扶持、自主支配助學金的權利,相應的就應該承擔,回報社會的義務,在助學金的發放過程中,要著重強調回報與感恩的意識,讓學生懂得獲取與付出的關系。目前,我國助學金發放中對學生回報、感恩意識的培養重視度不夠,其激勵效果不能有效地體現。因此,學校和老師必須在國家助學金審查中注重學生的感恩意識與回報社會的精神教育,避免出現像“免費午餐”式的助學思想。從學生思想的培養角度來說,必須實現從“無償式”資助逐漸向“回報式”資助轉變,也就是說受資助的學生更應該回饋社會,例如,學校校園義務勞動、社會獻愛心的志愿者、服務社區義務活動等,開展這種用自身行動回饋社會的義務活動,一是培養學生感恩與回報的意識,二是體現一種“回報式”資助政策指導思想,三是實現中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我認定,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從而從根源上解決學生“不勞而獲”“貪圖利益”不良思想的產生,同時緩解真正需要助學金學生的心理壓力。
3.注重人文關懷,激發學習動力
中職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自制力差以及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特點,因此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老師要以人文關懷為切入點,以真情、真心、真誠教育和影響學生,通過老師、班級成員對貧困生的疏導和談心,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和困惑,做好心理問題的疏導工作,提升學習動力,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同時,還可以通過組織勵志成長成才優秀學生典型評選活動以及助學金發放表彰大會等活動,大力宣傳國家資助政策育人成效,引導激勵廣大受助學生奮發圖強、立志成才、感恩奉獻。
4.引入考核機制,完善評選機制
為了維護貧困生認定的公平性與合理性,國家教育部門制定了相關貧困生評審制度,中職院校貧困生評審制度中需要學校、班級成員、老師、學生、政府相關部門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首先,申請人需要到家庭所在地的政府部門開具貧困證明,在學校、老師、班級成員的評審下,決定貧困生申請的通過。在中職院校中,多數學生為當地生源,因此在貧困生考核機制的構建中,落實生源地貧困學生審查制度和責任追究機制。結合我國中職院校助學金評審政策,采用綜合運用多種審查方法:一是根據國家助學金相關指標,以積分制界定貧困生的貧困等級,二是采用民主評議小組方式,民主評議小組的成員為班級非申請貧困生的成員,小組成員對申請人的學校消費情況、家庭基本情況進行調查,確保信息的準確性,構建科學的指標量化體系。三是學校工作人員以及班主任老師通過家訪、電話訪談等形式進行信息準確性的核實,針對性地進行抽樣調查,防止弄虛作假的事件發生。
注:湖南省學生資助研究會科研項目課題編號XXY2014020。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