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榮發 黃苑玲 魯丹鳳
我國法律規定,高校有義務采取有效措施組織傷殘病弱學生參加必要的體育鍛煉。目前,高校傷殘病弱學生的體育教育嚴重滯后于大學體育,基本處于自流狀態。為提高體育保健課教學質量,探索適合傷殘病弱學生身心特點的體育教學新模式,筆者自2013年起對體育保健課導入飛鏢項目教學做了一系列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文章中的一些觀點和做法能給兄弟院校體育保健課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2013、2014級體育保健課學生28人為研究對象。其中“損傷型”(骨折、脫臼、韌帶損傷等)14人,占50%;“殘疾型”(先天性殘疾、小兒麻痹后遺癥等)2人,占7%;“病癥型”(心臟病、慢性肝腎炎、手術后遺癥及各種內臟器官病癥等)12人,占43%。調查發現,學生對飛鏢項目了解不多,僅5人表示曾經接觸過飛鏢,其他人均表示從沒接觸過。盡管身體不方便,但學生對這一新興、時尚的運動項目還是非常感興趣。
二、傷殘病弱學生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與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
長期以來,我們一提到傷殘病弱學生的體育教學就會馬上與八段錦、太極拳、氣功等是中國古代養生功法聯系起來。雖然古代養生功法早已被科學實踐所驗證,很適合體弱病殘者的鍛煉,但從學生的年齡考慮,單純的養生導引不易達成應有的效果,因為養生功法教學內容單調、枯燥乏味,難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鍛煉的欲望,學生無法體驗到學習與運動過程的愉悅和樂趣,因而學生上課處于消極應付狀態,保健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現行教學模式與學生特殊身體狀況之間的矛盾
體育保健班學生因為特殊的身體狀況,需要定期復診治療或者是中途插班進來,經常會出現請假看病或休息養病的情況。而現行教學模式下的教學內容一般存在“基礎”“應用”“提高”等的縱向層級關系,缺勤或中途插班的學生往往由于沒有前一次課的基礎而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情緒,極易造成教師難教,學生消極“混課”現象。
3.重健身,淡健心
體育保健課一般由體育教師兼任,由于缺少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訓,習慣沿用普通體育課教學思維,因而過多地強調運動技術的傳授,主觀地認為通過身體練習達到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加快康復目的,但傷殘病弱學生容易放大自我障礙,對與體力相關的體育活動和動作技能學習普遍心存畏懼,往往是消極參與,這就導致學生離體育課堂越來越遠。
三、導入飛鏢項目教學的實踐
1.導入飛鏢項目的依據
筆者認為,保健班學生的身心狀況決定了在教材選用方面應注重參與性,淡化技術性,兼顧娛樂性。飛鏢與傳統的保健課教學內容如太極拳、氣功等相比,除了具備規則簡單、負荷低且能自行調節運動量等一般特征外,其新穎性、時尚性、趣味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強又是其他項目所不及的,特別適合保健班學生的需求。從心理層面講,教授飛鏢項目可以縮小和減輕學生自我障礙意識,解除對體育課堂的防備心理,提高體力狀況心理閾值,滿足青年學生追求時尚心理,形成強烈的優越感和成就感。導入飛鏢項目符合學校“節儉辦學”的理念,符合“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校本開發”的課改理念。
2.開展飛鏢項目教學的基本思路
傷殘病弱學生障礙部位的身體機能不太可能短時間內恢復,甚至有些終身得不到恢復,在這種場合,學會對障礙的接受和對自己的價值的再認識是最核心的問題。因此,飛鏢教學目標應重點突出對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提升,應以自我實現的積極態度養成與良好的社會適應促進為目標,配合科學合理的身體練習,實現健心與健身的雙重效應。另外,飛鏢項目具有的新鮮感、神秘感、時尚感對青年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我們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規則各異的游戲式飛鏢競賽的辦法保持飛鏢對學生的持續吸引力,讓學生體驗飛鏢運動的樂趣和成功感,改善心理狀態和調節情緒,使學生始終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
3.飛鏢項目的專題化設計
保健班學生常出現需復查復診、臨時身體不適需請假、因傷中途插班等特殊狀況,結合飛鏢易學、易練、易參與的特點,經課改小組反復討論,以游戲式飛鏢競賽為主線,將飛鏢項目教學內容分成4個專題,每個專題下面包含2~8個課時。各專題、各課時的內容也相對獨立,互不牽連,前后專題、前后課次之間不存在“基礎”“應用”“提高”等縱向層級關系,學生的上課如同平時聽學術講座,即使缺席某一專題或課時,也不影響其他專題、課次的學習,仍舊可以輕松融入課堂,從而達到實現課程目標的目的。專題化設計貫徹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增強飛鏢課程內容的普適性和可選擇性,在現實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可行性、實效性和靈活性。實踐證明,傷殘病弱學生對這種能在陽光下活動而不出大汗,勞而不累,玩而不怠,樂而不疲,探索未知而收獲知識的飛鏢教學模式非常喜歡,參與度高,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
四、飛鏢項目教學策略
1.并聯式教學策略
并聯式教學是筆者將物理學的“并聯”概念移植到體育教學中而提出的創新性概念。本文將教師比作是電路中的“正極”,學生是“負極”,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教材內容是“電氣元件”,課堂教學就是教師把一個知識點通過教材內容傳遞給學生的完整“回路”。在這個“回路”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教學環境等因素任意選擇一個內容展開課堂教學,形成“并聯式”教學。并聯式教學能較好地解決學生因遲到、缺席而影響學習的問題。課改前的教材內容由于存在“基礎、應用、提高”,或“分解、完整、配合”,或“動作、技術、戰術”等縱向層級關系,因此課堂教學只能是串聯式教學,只有在完成前一項基礎上才能開展下一項教學,依次遞進,互為前置。當發現學生缺勤情況時,串聯式教學極易造成教師難教、學生消極的“混課”現象。由于在前期的準備中我們選用了易學易練易實踐的飛鏢項目作為教材,又將飛鏢的內容分解成一個個相對獨立、互不牽連的專題和課時,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在各專題、各課時之間進行任意切換,讓每一節課都有不同的內容,每一節課都有不同的風格,每一節課都有新鮮感。例如,教師第一課時可以首先開展“競賽組織與禮儀,飛鏢個人賽”的教學,讓學生自行組織一場飛鏢比賽,然后第二課時再針對出現的問題詳細介紹個人對抗(上海)的規則,組織學生練習。或者先進行個人對抗、團體對抗的規則學習和練習,再開展教學比賽。實踐證明,并聯式教學收到實效,沒有出現因為跟不上進度而厭學的情況,不斷變換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始終保持著飽滿的學習熱情。
2.成功體育教學策略
在飛鏢教學中,實施成功體育教學策略主要從三方面著手:
(1)幫助學生樹立成功的信心。首先給學生確立一個切合實際且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激發其學習欲望以及行動力,讓學生充滿熱忱和興趣地主動學習新知識、探索新事物,實現目標并獲得成功,形成“目標—成功—新的目標—新的成功”的良性循環;其次是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即引導學生將失敗歸因于努力、意志、方法、習慣等與智力、能力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因素,使學生感到失敗是可以改變的,成功是可能的。以投鏢體驗課為例,每人投10輪,每輪投3鏢,在每次投鏢開始前要求學生在心中自定一個目標環數,投鏢完成后用實際環數與目標環數相比較,超過目標環數的就是成功,低于目標環數的就是失敗,最后比較總成功次數和總失敗次數。如果前者多則算成功,再定新目標,追求新的成功。如果后者多就找原因,是姿勢問題,還是力度問題,還是策略問題,然后重新嘗試,直到成功。
(2)幫助學生多渠道取得成功。①從自學中獲得成功。通過課外自學,每節課要求一名學生向其他同學講述自己了解到的課堂以外的飛鏢知識,當他們發現自己掌握了老師都沒教的知識時,學生會覺得自己很成功。②從反思中獲得成功。每次練習結束后展開學習討論,讓率先完成任務的學生談談自己的戰術策略,分享自己的經驗,并能改進或創新規則,當學生發現自己成為別人老師的時候會覺得很成功。③從團隊合作中獲得成功。設置一個任務如“環球旅行”練習的任意順序投中相連的5個數,小組成員相互鼓勵,相互合作完成任務獲得成功。④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成功。舉辦一場小型比賽,明確每個人的分工:策劃和組織人員、裁判員、隊長、隊員、工作人員,每個人按要求完成任務即獲得成功。
(3)強化學生成功后的感受。當獲得成功后,我們要想辦法來強化學生的成功快感,努力使其心理獲得最大滿足。如學生在“上海”的練習一輪投鏢中投出90環的高分,作為“權威”的老師要及時肯定學生的成功,用肢體動作如大拇指、點頭、微笑和語言評價給予表揚,引導其他學生鼓掌贊揚,然后讓其分享成功的經驗,做示范動作,指導其他學生練習,幫助學生糾正動作,“慫恿”其他學生去主動向他請教。學生在獲得他人的認可、欣賞、表揚、稱贊后,進一步感受成功的喜悅,感受自己的價值,從而向新的更高目標進發,爭取新的成功。
五、教學評價
飛鏢項目的教學評價主要根據教師的經驗從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三個方面進行定性評價。教師每節課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練習的積極程度、學習任務的達成程度、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合作程度、心理狀態和情緒的調節程度等,并給予即時評定,對主動展示學習成果、愿意分享學習經驗、團隊協作中作用突出、參加校運會飛鏢比賽的學生酌情給予總評成績加分。雖然定性評價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難度,但其對教學效果產生的重大正面影響值得我們大膽嘗試。
六、收獲與反思
收獲一:自體育保健班開展飛鏢項目教學以來,學生出勤率明顯提高,與其他教學內容相比,教師明顯感覺到學生參與飛鏢項目學習的積極性更高、興趣更濃厚、練習更認真、氣氛更活躍、教學內容實施更順暢、教學效果更明顯。飛鏢教學成為我校體育教學的一大特色。
收獲二:既然學生因特殊情況請假缺席是客觀的、不可控的,那么唯有調整我們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想方設法克服不利因素才能實現教學目標。飛鏢項目的專題化設計和并聯式教學很好地貫徹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增強了課程內容的普適性和可選擇性,充分體現了教改的可行性、實效性和靈活性。
收獲三:導入飛鏢項目教學的實踐成果受到學校的肯定,飛鏢也被列為校運會趣味比賽項目:2014年校運會,飛鏢團體賽共有104隊516人次參加,飛鏢個人賽共有22組643人次參加,飛鏢一躍成為校運會第一大項。其中,10名保健班學生參加校運會飛鏢比賽裁判工作,另有5人次參加校運會飛鏢比賽2人獲獎,12人次參加各二級學院運動會飛鏢比賽3人獲獎。
反思:從課程結束后的問卷調查了解到,部分傷、殘學生反映飛鏢項目運動量不足,尤其是對下肢鍛煉不足。課題組研究認為,今后飛鏢教學應在每節課下課前安排15分鐘的墊上運動或臺階運動,增加靜力性力量練習,滿足學生的鍛煉需求。
充分利用學校環境資源和現有條件,開發拓展類、休閑類體育項目,豐富體育課程內容已成為新一輪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重點。導入飛鏢項目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為更多的新興休閑體育項目進校園投石問路是筆者的初衷所在,希望文章能給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一些幫助,僅此而已。
參考文獻:
[1]吳燕丹.生命關懷視野下調適性體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J].體育科學,2007,11(27):83-96.
[2]吳燕丹,黃漢升.從“保健”走向“調適”—高校特殊體育課程的定位[J]體育學刊,2006,3(13):131-134.
[3]梁榮發,劉昕,張秀真.高校游泳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的探索[J].新課程,2005,9(27):20-21.
[4]梁榮發,張秀真.游泳課開展助浮式水球教學的探索[J].新課程學習,2005,1(27):188-189.
[5]郭孝平.定向運動課程模塊化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6(25):87-89.
基金項目: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2015年質量工程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傷殘病弱學生體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Y150316)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梁榮發,1980年出生,男,廣東陽春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