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蓮
摘 要:分析了中職禮儀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以及互動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在實踐中運用強化過程、深化互動,驗證互動教學法,這有利于幫助學生盡快融入社會,展示職業的禮儀形象。
關鍵詞:互動教學;中職禮儀;分組教學
一、中職禮儀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
1.中職禮儀教育專業跨度大
縱觀中職禮儀教育過去十年的發展過程,以往開設禮儀課的專業主要集中在學前教育、酒店管理、公關文秘、旅游服務與管理等幾個專業,但在近幾年由于社會需求對禮儀教育的重視,大部分中職學校已經對所有專業開設禮儀教育,造成一個老師一個學期需要對多個專業學生進行禮儀教學。如,文秘等文科類專業學生,基本是以女生為主,且專業特點對應就業需求,學生對禮儀教育比較感興趣而樂于接受;而電子商務等工科類專業學生,基本是以男生為主,傳統的專業特性令學生因思想上不被重視而導致實踐訓練難以有效進行,實踐教育秩序也很難維護,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和效果,學生對于禮儀教育多數持反感,甚至不參與狀態。另一方面,從事禮儀教育的老師一般是藝術類教師或者是德育類教師,且多為女性教育工作者,這種多專業的教學對象對于中職禮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就業單位對中職學生禮儀要求高
由于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禮儀是企業形象、企業文化、員工修養素質的綜合體現。就業單位除了對個人專業能力關注度的要求提升外,對于學生綜合素質,包括人際交往、溝通能力、職場禮儀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據筆者在近幾年的中職學生實習跟蹤指導工作中發現,中職學生畢業后大多數是從事公司企業的前端工作,比如銀行的大堂經理、銷售部的業務員、客戶部的前臺、工程部的操作員等,因此端莊的儀表、優雅的舉止、得體的言談,更能完善、提升畢業生的職業形象,從而使學生在職場中贏得更多的信任和機會。因此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禮儀教育不能表面化、形式化,更應注重課程內涵、內在價值。
3.家庭社會環境對學生禮儀的影響
當前很多中職學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尤其是經濟環境較好的家庭,在家人溺愛環境中成長,使得他們組織性、紀律性較差,特立獨行,行為懶散是他們最大的特點;同時,這些學生喜歡我行我素,參與活動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做事情要看心情,追求個性現象普遍存在。家庭中、社會上,甚至校園內不講禮儀的現象仍然存在,導致學生禮儀規范缺失,從而影響禮儀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二、互動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和含義
如果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單純靠教師講授,“動”的仍然是教師,腦動、嘴動、手動;“靜”的依然是學生,神靜、嘴靜、行靜。這種教學方法根本不可能解決上述中職禮儀教育面臨的三大問題。深化互動的中職禮儀教學方法改革迫在眉睫。何為互動式的教學方法?
1.互動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
互動教學方式的理論基礎是奧蘇貝爾(D.P.Ausubel)的“學與教”理論和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的結合。
奧蘇貝爾認為,課堂講授是最經濟、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只要滿足學生有意義學習的三個條件(有意義的知識內容、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意義的學習心向),那就不是灌輸式教學。這種教學結構強調學生在課堂接受學習,強調老師在講授中教學,卻忽略了學生的讀書學習和老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
相反,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強調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的幫助者,而不是課堂的“主宰”和知識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主要通過自主發現的方式進行學習。這種教學結構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相對忽視了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和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2.互動教學方法的含義
奧蘇貝爾(D.P.Ausubel)的“學與教”理論和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這兩種教學結構都有其優點與不足。互動式教學就是一種兼取兩者之長的教學模式,即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的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加強教學效果。
三、強化過程,深化互動
從教學實踐來看,筆者以《職業禮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為教材,在中職禮儀教學中應用到以下一些具體的教學做法,強化過程、深化互動,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1.分組教學與管理
以2014級15班學生為例,學生人數是49人。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讓學生隨機抽簽,分成7個組,每組7人,通過組內成員推選的形式任命正副組長各一人,建立公司并分工,由小組公布獎懲機制。通過分組,有效推進分組教學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中職學生課堂紀律管理難題。
2.分組討論與發言
通過布置任務,分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全組成員加分,特別獎厲發言人等方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每堂課當場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分別給分,由課代表做好分數記錄和匯總。每次討論請組長做好本小組成員的情況記錄,形成個人課程檔案。課程表現分數按小組進行競賽排名:以小組平均分予以排名,每月公布一次,期中對小組前三位的團隊予以表彰“禮儀優秀團隊”。期末對個人得分前十名的學生予以表彰“禮儀之星”。個人累計課堂得分情況作為平時表現的重要參考依據。
3.禮儀實操與展示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除了運用PPT圖片、禮儀教學視頻等講授禮儀知識,還要讓學生集體參與到禮儀實操訓練中。如在站姿、坐姿、走姿等儀態禮儀實操教學中可能受傳統意識的影響,男生的參與積極性不如女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采用“個別展示—全班實操—分組展示”的流程開展,對參與展示的個人、小組表現情況予以評分,統計到課堂得分中,從而順利推進禮儀教學各環節。
4.分組情景演繹
如在日常交往禮儀教學中,通過設置情境(面試、社交、工作等場合),讓各小組提前準備收集相關資料,演示自我介紹、介紹他人的情景,融合握手禮儀、遞接名片和物品的禮儀。如紅組負責演繹:公司接待客戶的飯局上,業務員小張向新客戶敬酒時,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姓名、職位、愛好等,兩人又分別介紹自己的領導、在場的同事;認識后互相握手、遞接名片;黃組負責演繹:在生日聚會中,小王將自己的妹妹、爸爸等家人介紹給男同事小張認識,認識后互相握手,小張送上生日禮物。通過情景演繹,一方面考核各小組的團隊合作能力;另一方面,考核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自我介紹中,有否使用禮貌用語;在為他人介紹時,遵守“尊者優先了解情況”規則(即先介紹位卑者,后介紹位尊者);在握手禮儀中,則遵守“尊者決定”的原則(即尊者先伸手);在遞交名片與物品中,一定要注意“雙手為宜,方便接拿”等原則。當然,由于學生的參與,語言表達、人物身份、行為表現等各異,將為課堂教學增添很多樂趣。在情景演繹過程中,要通過小組自我評價(20%)、其他組別評價(40%)、教師評價(40%)予以評分,從而提高情景演繹的教學效果。
5.分組匯報考核
以“涉外禮儀”教學為例,由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節日風俗習慣各異,如果由老師講授,不論多少個課時都不可能完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筆者讓各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完整的課件并進行匯報、現場配合演繹等,匯報內容分別有:紅組負責完成“美國的節日禮儀”;橙組負責完成“日本的鮮花禮儀”;黃組負責完成“英國的見面禮儀”;綠組負責完成“泰國的風俗”等。在匯報環節,主要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
四、互動教學法的考核方法和教學效果
禮儀課程的考核方法注重過程評價,因此做好課堂表現記錄是推進互動教學法的保證。而分組考核評價是提高全員參與禮儀實踐操作、完成禮儀情景任務、掌握職場禮儀規范的“秘密武器”。通過定期公布小組分數排名、個人得分,可以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有效激勵表現突出的同學;提醒小組分數暫時落后的小組和同學,分析原因,創造機會不斷進步。通過分組管理及組間與組員的互相監督機制,有效加強課堂紀律維護,避免和緩和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矛盾沖突。
通過筆者五年多的禮儀教學實踐,并對畢業學生的跟蹤調查,驗證互動教學方法可以有效解決中職禮儀教育專業跨度大的問題,并幫助學生盡快融入社會,展示職業的禮儀形象。對比傳統教學方式,在中職禮儀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方法,顯現出以下好處。
參考文獻:
[1]陸國棟,何欽銘,張聰.強化過程、深化互動的教學方法改革[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希爾伯特·邁爾.課堂教學方法:理論篇[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陳小玲.職業禮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