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巧蘭
摘 要:總結出一些理解數學概念和記憶數學公式的經驗和方法,以減輕學生記憶數學的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
關鍵詞: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歌謠口訣;通俗易懂
高中數學公式有數百個,難記易忘,概念抽象、涉及面廣。有不少高中生學習數學較吃力,公式記不住,定理不會用,甚至有些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枯燥無味,對數學有一定的厭煩情緒。怎樣將廣泛而蕪雜的教學內容變得簡單化?如何在教學中突出要點、化解難點?采用怎樣的方法讓學生對所授知識易于理解、樂于接受、便于記憶、善于運用?如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效率?這些都是數學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一些理解數學概念和記憶數學公式的經驗和方法,例如,咬文嚼字法、數形結合法、歌謠口訣法、構造圖形法、巧用定義法等等,旨在對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真正有所幫助。下面一一舉例說明。
一、咬文嚼字法——緊扣字眼,概念釋然
(例如交并補的運算)中學數學書中的概念定義很多,如果死記硬背很容易混淆,那么如何讓學生記得牢固,用得準確呢?例如,在集合的運算這一個知識點里,就講到了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補集。交集是由各個集合的公共元素構成的集合;而并集是由給定的各個集合的所有元素組成的集合;補集則是把全集中不屬于某集合的所有元素構成的集合稱為該集合在全集中的補集。學生往往會把交集和并集弄混,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在講概念時就讓他們望文生義,從語文的角度去咬文嚼字。問他們“交”最容易想到的是什么意思,“并”是什么意思,“補”又是什么意思?他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出“交”容易想到相交、交往;“并”想到合并、并且;“補”想到補充、互補。而這些語文的釋義剛好貼近集合的“交并補”這三個運算的概念,所以我就教學生用生活實例去理解“相交”是因為兩個朋友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所以就交往,重點是共同、相同的元素;“合并”這個字眼學生很容易理解,就是合起來,并起來;“互補”這個字眼也不難理解,因為不同所以才互為補充。所以通過望文生義,咬文嚼字,學生很快對交并補運算的概念完全理解并掌握了,而且集合運算練習的準確率非常高,幾乎沒有出錯的(實例省略)。
二、數形結合法——畫出圖形,結論便知
(例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教學中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將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0等)以及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和一元二次函數y=ax2+bx+c聯系起來理解,畫出一元二次函數的圖象,根據圖象讓學生理解實質上位于x軸上方的函數圖象代表不等式ax2+bx+c>0的情況,反之下方的函數圖象代表不等式ax2+bx+c<0的情況,而圖象與x軸的交點(此時y=0)則剛好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所以可以利用一元二次函數的圖象來解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問題。首先根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以及判別式的情況,作出二次函數的圖象,總結出一元二次不等式若為大于號(代表y>0)就看x軸上方的圖象,其解則為上方圖象所對應的x的范圍;反之小于號則看下方的圖象,其解為下方圖象所對應的x的范圍;同時還可根據圖象總結出幾句口訣來寫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當a>0時)大于取兩邊,小于取中間。此口訣便是將數形結合起來,利用幾何圖形分析代數問題的直接體現,理解問題的實質以后,畫出圖形,結論一看便知。
從圖象上來觀察,結論一目了然,非常簡潔直觀(實例省略)。所以數形結合起來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往往簡潔明了,事半功倍。
三、相互對比法——此起彼伏,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