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關系到高等教育社會主義方向的堅定、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是客觀形勢的要求。當前,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到來改變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失效”的危機。主要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科學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理念;教育載體;社會教育
一、與時俱進,課堂教育內容緊跟新理念
做到教材內容緊跟新形勢、新理念,不僅是當前對高校大學生教育提出的要求,更是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理論素質先進,培養先進人才的要求。同時,創新課堂教育內容可以不斷提高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現也是非常重要的。當前,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共產主義信仰,使他們真正認知和認同我國建設和發展中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強化他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了解當前自己肩負的重任,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做到不在象牙塔迷失前進的方向。
二、運用網絡教育,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網絡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而網絡又是大學生的寵兒。它豐富了大學生的文化生活,拓展了大學生的文化視野,激發了大學生網絡學習的熱情。有學者指出:“隨著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如何在虛擬的世界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網絡社會文化縱深發展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個新課題。”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大眾傳媒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學習資源和嶄新的教學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借助網絡微信等新型媒體平臺交流便捷、主題交流地位平等等優勢,發揮互聯網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高標配化
以往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師存在不夠重視的問題。有的高校任教教師抽調其他專業教師進行課程教授,由于教師不夠專業,理論素養、專業素質不夠標準,影響到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改革中,一定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實現教師隊伍的高標配化。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業務精
要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科背景或是相關專業如教育學、哲學、心理學等學科背景,具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和理論基礎。能夠結合實際,不斷開拓創新,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能夠獨立創新性地開展業務工作。要有獨特的研究視角,細致的觀察能力,善于發現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要勤于研究,能夠從實踐中發現研究課題,開展針對性研究。
2.紀律嚴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工作,對于教育者提出了較高的紀律要求。要能夠做到令行禁止,具有較強的領會力、理解力和執行力,確保各項工作部署落實暢通,真正做到不折不扣。對于涉及敏感問題的事情,能夠做到嚴守工作紀律,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要能夠認真遵守思想政治工作紀律、網絡管理使用紀律、檔案管理紀律、選拔任用紀律等各項紀律規定,做遵守紀律、執行紀律的措模。
四、以社會實踐鍛煉為檢驗,全方位培養創新人才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更應該在實踐中來檢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得失。在低年級學生中運用教授講座、專家導讀等實踐教學方式,引領大學生討論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典理論著作,借以引導學生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在高年級學生中要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錘煉意志品質,塑造學生的“專業成就力”。
五、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配合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為教育的三種基本形態和方式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學校教育是主導,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要從源頭上抓好家庭教育這個關口,做到教育前移、重心下移,把基礎打在家庭這個最基本的社會細胞中,夯實基礎,筑牢思想防線。要做好學校教育這篇大文章,承擔起學校教育既教書又育人的神圣使命,防止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教師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合理規避社會不利因素影響,積極利用好社會的有益教育資源,發動最廣泛的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把社會教育做強做大,從而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配合,形成有機的教育整體。
綜上所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要突破以往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主體素質、范圍等方面的瓶頸,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的放矢地采取策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教育的科學性、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倪娟.新形勢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路徑思考[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4(5):148.
[2]徐軍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實現路徑研究[J].鄭州大學,2013(5):85.
作者簡介:姚藍,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鋼琴、雙排鍵教師。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