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陽春
中學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簡言之即通過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將教學目標落實好,從而將教學效益最大化。這一教學法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并促使其不斷反思,不斷進步,提升專業水平;有助于使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體驗學習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成績,獲得全面發展。
一、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
高中歷史課堂一般為45分鐘,保障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需要教師關注提問的目的。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是課堂提問成敗的先決條件。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隨便提出幾個無關痛癢的問題。明確了提問的目的,教師就能避免在課堂上隨意而問,無的放矢,教師就能夠知道究竟該問什么和用什么類型的問題提問。在具體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每堂課的教學目的、任務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無論提哪一類的問題,都應當立意鮮明,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二、提問要認真準備、精心設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在課堂提問之前必須做好一切與提問有關的準備。事先做好準備,才會取得好的效果。教師在準備工作中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各種類型的問題都應有所準備,加大高認知水平問題的比例。不同認知水平的問題之間并無好壞之分,它們在課堂教學中各司其職,相互補充。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應兼顧各類問題。針對目前課堂低認知水平問題比例較高的實際,應加大高認知水平問題的比例。高認知水平的問題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高認知水平的問題往往綜合性很強,學生很難抓住頭緒來回答,這就需要教師將大問題分解為若干小問題,使得學生容易回答。
2.提問方式上的準備。教師以什么樣的語氣語調來提出問題,對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很大影響的。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挑戰的語氣提出的問題就要比教師以平淡的、實事求是的語氣提出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將提問的熱情傳達給了學生,感染了學生的情緒,學生回答的問題的熱情自然就高漲了。當然,教師不能每時每刻都以高度的熱情來提問,所以教師要不斷地變換提問的語氣語調,時而激昂,時而平淡,這樣的提問才能使得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而且使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升華。
3.準備選擇哪些學生回答。教師提問時,不要偏向某些學生而不顧其他學生。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內容要有梯度、要有層次;選擇學生要不拘一格,要堅決避免讓少數優秀學生或愿意表現的學生獨占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時間。教師在做準備的時候,把學生和問題都進行歸類,哪些問題讓哪些學生回答都應該有所考慮,或者在問題處做出標記,避免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手忙腳亂。教師提問回答的方式可以是個別回答或小組代表回答,也可以是搶答,這樣可以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都體驗到成功的感覺,使課堂教學變成學生主動進取、施展才華、相互促進的活動,從而使課堂提問發揮出更大的效應。
4.問題設計“少而精”。教師提問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擁有量,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和主動思維,所以首先問題的數量不宜過多。過多的問題就會使教學整體出現分散化傾向,沖淡了教學過程的邏輯性,淹沒了教學重點和難點;而且過多的問題必然使得學生的思考時間縮短,學生不能進行深入的思考結果或者學生做出簡單的反應,或者教師代之回答,開啟學生思維的目的不能達到。其次,所設計的問題要“精”。這主要是指問題的提出要有利于學生發展思維的深刻性、變通性和獨創性。而那些靠理解、記憶類的問題,除去涉及為高認知水平問題作鋪墊的記憶類知識以外,大多數可略去不問。
5.問題設計有條理、有順序。高效的教學需要條理性。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只有掌握正確的時機,才能讓課堂提問的作用發揮出來。教師要根據具體的行為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水平決定使用不同的提問順序。在學生思路清晰的情況下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更加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課堂提問作用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提問。對于教師來講,最佳的課堂提問時機就是學生想要知道還沒有知道,想要表達卻不能表達的時候。
總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教師在設計提問時一定要遵循提問的原則,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入手,針對教與學中的關鍵問題設計出有效性的問題,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師生的思維在教學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參考文獻:
[1]許高厚.課堂教學技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張智學.課堂教學原理與策略[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吳德芳,夏玉蘭.教師提問的八大策略[Z].教學與管理,2002(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