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長明
高中數學教學時間緊,任務重。不少數學老師在講課時拼命追求進度,提高教學速度,不給學生過多的思考、板書時間。在教師的誘導之下解題,這樣學生好像聽懂了,其實還有部分學生不會做。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給學生多留一些思考、反思的時間,學生定能觸類旁通。
一、讓學生先做,能給你更多的驚喜
在教學中,一些題目讓學生先做。由于學生的個體數學水平的差距較大,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喊七八個學生上黑板做,這樣更能夠發現學生知識上的漏洞;同時不同的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會得出不同的解題思路。然后老師再加以點評優化解法留給學生思考時間,讓師生都能顯露出自己的思維過程,盡量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用,體會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堅持下去,就一定能舉一反三,提高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下面是筆者復習直線與方程的教學片段。
總之,一道題讓學生先思考,再引導學生比較與總結,就可以使學生養成一道數學題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去分析的習慣,于是經常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久而久之,學生考慮得愈廣泛愈深刻,獲得的思路愈廣闊,解法愈多樣,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越來越濃。
二、讓學生講題,能使學生的思維更深刻
筆者在連續多年的高三數學教學生涯中,發現學生學數學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聽懂了,第二層次會做了,第三層次會講了。聽懂卻不一定會做,會做了卻不一定會講,只有會講了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經常讓學生上黑板講題,講解時會幫助學生考慮得更深刻,有時講講就發現哪個地方考慮還不太完善,時間一長學生考慮問題就更全面,思維更縝密。讓同學們互講能交換不同的解法,不同思想。俗話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大家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一下大家就有兩種思想。
三、給學生一些反思的時間,能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
建構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本質是主體的“構造”過程,所有的知識都是我們自己的認識活動的結果。我們通過自己的經驗來構造自己的理解。從這個理論出發,我們上課需要給學生一些反思、總結的時間,這樣才能使學生將所學的內容轉變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
一道數學題經過一番艱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后,要進行反思,反思解題時因審題不準,概念不清,忽視條件,套用相近知識,考慮不周或計算出錯,難免產生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在問題解決之后,可以反思:解題過程是否忽視了重要的信息,能否開辟新的解題通道?解題思維、運算能否變得簡捷?是否拘泥于思維定勢,照搬了熟悉的解法?通過這樣不斷地質疑、不斷改進,讓解題過程更具有合理性、科學性、簡捷性。能否對問題蘊含的知識進行縱向深入地探究?能否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把問題所蘊含孤立的知識 “點”,擴展到系統的知識“面”。通過不斷地拓展、聯系,加強對知識結構的理解,進而形成認知結構中知識的系統性。
學生和老師總共45分鐘的時間,老師多用一點,學生就少用一點。筆者認為,思考、總結和討論也和三維目標的形成互相呼應,所以在學習上我們教師要把握好時間的度,真正把三維目標落到實處,從而使學生走出題海誤區,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從而使我們的學生在多方面得到有益的發展。
編輯 杜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