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山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低碳校園建設和低碳教學的需求,以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為例,研究利于教學的低碳校園建設方法,通過“教與示、學與踐”的低碳教學模式研究,最終形成融“教、學、練”于一體的低碳校園建設和教育模式,促進大學低碳教育。
關鍵詞:低碳校園;低碳教學;人才培養
發展低碳經濟、實現溫室氣體的減排,不僅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還需要全社會各個層面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和諧低碳的社會氛圍。高校作為科研和社會活動最為活躍的機構和場所,理應在 CO2減排的研究和實踐中成為社會的模范和先導。本文通過研究利于教學的低碳校園建設方法,以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為例,通過“教與示、學與踐”的低碳教學模式,形成融“教、學、練”于一體的低碳校園建設和教育模式。貫徹教育改革精神,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人才資源的選擇。
1 背景分析
1.1 構建低碳校園,促進和諧低碳社會氛圍形成的重要途徑
目前,我國高校擁有大學生多達3000萬人,不僅是水、電、煤等能源的消耗大戶,而且是重要的節能技術研發基地。我國高校也應承擔起新的歷史責任和使命,積極構建低碳校園,為經濟社會的低碳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如果使高校大學生首先樹立環保理念,養成節能、減排、節約的良好習慣,不僅能保證大學生們自己帶頭行動,將低碳生活進行到底,更主要的是,還能充分發揮高校低碳發展示范區和科技創新主力軍的作用,使 CO2減排理念和模式得到推廣,引發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因此,在高校開展低碳教育,不僅是把低碳理念、低碳知識引入課堂,培養大學生低碳生活習慣的必然選擇,也是引領低碳技術理論研發,建設可持續的綠色低碳校園,使高校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優美、良性循環的模范社區,進而帶動家庭、影響社會的環保理念和行為,營造社會關注低碳、走近低碳、共建和諧低碳社會的良好氛圍的重要途徑。
1.2 推進低碳教育,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其主旨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是國家建設最可寶貴的人才資源,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前途命運,因此,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成為高校的重要使命。當前,世界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大潮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還要具備良好的生態倫理道德素質。然而從現實來看,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素質普遍比較低下,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與科學發展觀不相適應的生態、資源及環境意識以及講排場、比闊氣、高消費的行為傾向。這不僅不利于低碳理念的傳播和全民低碳環保意識的形成,也違背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低碳綠色人才的需求。因此,面對世界發展低碳經濟的大趨勢,我國高校應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通過在高校深入開展低碳教育,著力培養大學生低碳發展觀念和低碳排放、保護環境的責任感,使大學生養成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費的習慣,從而使他們將來能夠在謀求人類與自然界動態平衡中推動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
1.3 優化低碳教學模式,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內在要求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其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因此,人才需求市場成為了高職人才培養的指揮棒。因此高職教學相關的課程必須做相應的改革才能適應學生未來的需求。低碳的課程必須適應市場的需要而調整。目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要求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低碳環保理念和低碳方法措施,以及解決常見低碳問題的能力,以滿足其今后從事環低碳相關工作的要求。
2 存在問題
2.1 缺少完善的低碳教學模式
歷史沿革不同,導致各學校培養方案、培養目標大不相同。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有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不規范,與智能建筑的迅速發展對樓宇智能化系統設計、安裝調試與系統運行維護職業專門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特別是低碳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課程內容體系未擺脫“學科型”體系的束縛。
2.2 缺少適用的低碳教學內容
目前,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缺乏相關低碳教學內容,市場上建筑節能教材教學深度不合適,與樓宇智能化工程專業結合不足,而且低碳技術發展較快,沒有適用的教材。因此,確定適宜的低碳教學內容,編制相關的教材成為低碳教學的當務之急。
2.3 缺少可行的低碳教學的實踐對象
樓宇智能化工程專業培養得是技術人員,需要大量的實訓設備和案例來保障教學。目前教育市場上各種各樣的樓宇智能化實驗實訓設備隨處可見,但是經過調研發現,市場上沒有與低碳教學要求相結合的實訓設備,不能滿足低碳教學的實際要求。
3 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低碳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建設
3.1 基于低碳教學的低碳校園建設
結合常規的低碳校園建設方法,基于校園能源審計、在線用能動態展示、校園節能運行管理等,建立利于教學和學生參與實踐宣傳的低碳校園建設模式。基于低碳校園建設過程,真實案例教學,變應試為應用,注重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低碳實踐技能和思維,建立適應低碳時代以學生為主體的能力培養型教學模式。遵循理論來自于實踐的原則,融“教、學、練”于一體,體現“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以致用”,改進低碳教學課程,以增強知識點的實踐性,培養適應低碳時代要求的大學生。
3.2 低碳教學課程建設
本文結合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開設《建筑節能》專業教學課程,并根據節約型校園建設進行了部分改進,優化其他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豐富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相關知識,提高了學生低碳技能,拓展了學生就業渠道。
3.3 低碳校園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依據《高等學院節約型校園建設管理及技術導則》、《高等學院校園節能監管系統建設技術導則》、《高等學院校園節能監管系統運行管理技術導則》要求,摸清我校建筑用能情況下,開展校園能源統計、審計、公示工作;正在構建校園能耗數據庫,建立能耗動態監測、統計、公示平臺;并將制定符合我院用能水平和管理要求的各類別建筑、設備用能定額,優化內部成本核算,推進我校建筑節能的精細化管理;通過數據挖掘技術,發現校園建筑用能規律,提供各部門、各學院主要建筑能耗評估診斷報告,為高能耗建筑、設施節能改造準備提供條件,也為低碳教學提供實踐支撐。
4 結束語
本文基于低碳校園建設,依托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 是我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的一次探索和創新,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面對今后建筑行業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 我們將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專業建設, 為本地區乃至全國培養大批優秀的低碳建筑專業人才。
參加文獻
[1]朱新寧.淺析樓宇智能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8,(1).
[2]周帆.以學生為主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1(8).
[3]戴慧江.推動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標準研制[J].現代企業文化,2010,(20).
[4]楊麗英.樓字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項目教學法的探討 [J].科技信息,2008,(4).
[5]孫麗,劉永臣,常綠.地方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
[6]黃建鋼.培養模式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0(9).
[4]楊麗英.樓字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項目教學法的探討[J].科技信息,2008,(4).
[5]孫麗,劉永臣,常綠.地方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
[6]顧秉林,王大中等.創新性實踐教育——基于高水平學科建設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