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寧

摘 要:同期聲因其自身具有的現場感和真實性受到了社會大眾以及相關電視制作者的喜愛,本文將電視紀錄片中運用同期聲的作用以及同期聲的優缺點進行分析來一起更加全面的認識一下同期聲。
關鍵詞:電視采訪紀錄片;同期聲;運用
1 電視紀錄片同期聲的基本概念及結構
在電視紀錄片里,我們習慣于把采訪者的提問與反饋及被采訪者的講話稱為同期采訪聲,把伴隨事件發生的各種音響稱為同期效果音。這種說法,“效果”是含糊的,我們參照?電影藝術詞典?中的分類方法,我們使用“語言”來代替“效果”一詞。把來源于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口頭語言稱之為同期語言,而把與事件相關的動作音響、自然音響、環境音響等統稱為同期音響,把同步記錄下來的歌聲及樂聲通稱為同期音樂。同期聲的構成可以用下列模式表示:
在大部分的紀錄片中,同期語言與同期音響往往交織在一起,不容易徹底分開的,與采訪者相比,采訪者的身份更加明確。根據采訪者的聲音在同期聲段落中出現與否,我們將同期聲分為兩種:采訪者的聲音在拍攝過程中不出現或出現而不帶有對話性質的,我們稱之為旁觀式同期聲;反之,出現且帶有對話性質的,我們稱之為介入式同期聲。還有一種情況,采訪者的聲音沒有在同期聲中,但被采訪者談話時的受話人顯然是采訪者(只不過后期剪輯中,被我們剪掉了),此時采訪者以潛在的形象出現,我們仍將這類情況視為介入式同期聲。
2 電視紀錄片中運用同期聲的作用
聲音作為構成電視紀錄片敘事語言的基本元素之一,它的重要性是不可輕視的。同期聲作為一類特殊的聲音,它的存在是必要且可行的,首先,同期聲有空間感,巴拉茲在?電影美學?里說:“每一個聲音都具有它獨特的空間色彩。同一個聲音在小房間里、在地窖里、在空空的大廳里、在街上、在深林里或在海上聽起來都不一樣。我們想要利用聲音來再現環境,就要重視這一特性。”
其次,同期聲能有效地展示細致音效。下面我們將結合我們小組拍攝的紀錄片及部分優秀中國紀錄片,細致而又概括性的闡述它的五大作用:
1.同期聲直接揭示主題
同期聲的客觀存在性使得觀眾對于紀錄片有了更為真切的感受,通過制作者的編輯選用,以客觀的出現方式來表現創作者的主觀意圖。?龍脊?中,失學女童站在教室外游戲,一起唱得那首歌:“妹不知,爺娘不送妹讀書,無有文章,無有名”。女孩子們清澈、傷感的歌聲表達著她們對于上學的渴望以及家境貧窮和身為女孩的無奈。創作者同期記錄下這首歌曲,并且將畫面與坐在教室中那些尚能讀書的孩子們的畫面進行切換對比,表現出對這些女孩子們深深的同情,對這個貧困山區學童教育問題的擔憂。這一深刻的主題便躍然紙上。
2.同期聲直接構成紀錄片的主題內容
進入2l世紀,電視紀實手法逐漸成熟,同期語言作為同期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從而使同期聲一躍成為電視紀錄片聲畫結構中的主要角色。各類型的現場音效和人物同期聲逐漸取代不必要的沉長解說,已成為電視紀錄片的新時尚。
3.同期聲的敘事作用推動情節的發展
在電視紀錄片中,與畫面同步記錄可以說是電視紀錄片中同期聲的最大特征。同期聲是聲畫關系的一個特例,其聲音與畫面同步的特征最大程度地滿足了電視媒介特性提出的聲畫一體的要求。同期語言的使用,部分甚至全部承擔了紀錄片中用人的語言進行敘事的功能。在同期語言中出現的對白和直接對談等,這些同期語言其本身的內容就帶有敘事性。
例如?龍脊?中爺爺教小能高插秧的對談中,就敘述了他們生活中離不開辛苦勞作插秧這一事實。而在同期音響里出現的其他音響也分擔著部分敘事的功能。這是通過聲音的指示性來完成的。比如在?龍脊?中,我們聽到雞打鳴的聲音,會在心理上產生“天亮了”的暗示。
4.同期聲彌補敘事斷點
電視作為聲畫藝術。其真實性的表現必然也要從聲、畫兩方面來實現,同期聲無疑是電視紀錄片實現聲音紀實的最重要手段,這樣才真正避免聲畫兩張皮的缺點,不事雕琢、不加粉飾地紀錄原汁原味的同期聲、現場聲,保持生活的原生形態。在實際拍攝過程中。為避免鏡頭組接而造成的同期聲效果的中斷,在制作前期,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有目的的錄制一些連續的環境聲等現場聲,以便在進行鏡頭組接時將斷離的同期聲變為連續的同期聲。
5.同期聲傳達紀錄片中的特定信息
同期聲是同步記錄的與畫面有關的現場的人聲或自然環境中的聲響,能夠最大限度地縮小屏幕與觀眾之間的心里距離,增強片子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些真實的同期聲的運用,在這里成為了一種人際交流的手段,拉近了觀眾與之間的心里距離,增強片子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些真實的同期聲的運用,在這里成為了一種人際交流的手段,拉近了觀眾與屏幕的距離,使得觀眾能夠將心比心地感受到片子中主人公的喜怒哀樂。
3 同期聲運用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電視節目制作中,同期聲的運用必須注意其真實性、簡潔性和連續性。先說真實。節目的真實性能夠強烈地去吸引、去感染觀眾。經常做新聞采訪的人常常會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看到的明明已經感同身受了,可寫出來的東西怎么都沒辦法引起觀眾的共鳴。再說簡潔。現今電視節目的傳統形式和節奏已經沒法滿足觀眾的需求,普通的新聞事件越來越入不了觀眾的眼,他們期待的是更加精彩、更能吸引眼球、更能刺激感官的聲音和畫面。
這就要求節目制作摒棄平鋪直敘,將更加準確、真實、可信的綜合意象形態反映到觀眾面前,牽動觀眾的情感,使他們如臨其境。另外,就是要注意連續性。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同期聲并不是單獨運用的,所以就必須注重連帶一起來的附屬事件存在的必要性和連續性。而對于剪輯者來說,若同期聲事件不能保證其整體連續性,便不能剪輯拼湊,以免降低了真實性、可信性,令觀眾生疑、灰心。
四、電視同期聲的利與弊
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利就有弊,同期聲也一樣,如果運用得不好,效果只會適得其反。不但會耗費電視節目前期制作的時間和設備等資源,還會使電視屏幕水分過多,降低收視率,甚至把節目做成死檔。所以,在電視節目制作中,同期聲的運用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在做人物專訪時,同期聲的運用程度并不十分明顯。同一個新聞事件,要是找兩個不同的人去找責任公司洽談,這樣一來,電視節目的結構必然不夠緊湊,節目里人物的同期聲便也顯得可有可無。電視節目也就成了人們常說的兩張皮,這樣的電視節目,觀眾必然不會喜歡看。
第二,就是那種不見人只看得到話筒的采訪,整個過程中,記者顯得很被動,經常沒有話語權,畫面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被采訪人在自說自話,而記者或者主持人就只能看到那只拿話筒的手而已。這種情況下,同期聲的運用也就顯得可有可無。說了這么多,那么到底什么情況下的電視新聞、采訪才能運用同期聲呢?下面簡單地介紹情況:就是此刻正在發生或者進行的新聞事件,特別是一些大型的會議、典禮,又或者是大場面的演唱會、運動會之類的。這種現場性極強的新聞事件通常特別適合做電視采訪的同期聲,甚至可以做所謂的現場出“頭”。
參考文獻
[1].安鴻雁.淺談電視采訪中同期聲的運用[J].華章,2011(10)
[2].張航.抽象金融概念如何通過電視紀錄片來闡釋要要要以央視葉華爾街曳和第一財經葉黃金時代為例[D].復旦大學,2013
[3].劉亞紅.廣播電視新聞的幾個要素構成關系分析[J].活力,2014(16)
[4].神偉.現代視聽媒體語言藝術的親和力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
[5].鄒鈺瑤.紀實性節目的語言與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3
[6].張晉.電視新聞調查報道中采訪同期聲的重要性[J].青年記者,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