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鋒
【摘 要】隨著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技工院校成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技工院校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際管理需要出發,對工學結合管理中的導師制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技工院校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導師制 問題 對策
一、概述
隨著中央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試點工學結合等文件的下發,職業教育進入新的大發展階段。近些年教改不斷深入,技工院校也在尋求突破,廣泛學習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進行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所謂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通過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實現工學交替。工學交替的形式多種多樣。由于各地院校的辦學體制不同,經濟發展基礎不一,特別是技工院校在課程設置、配套教材、師資配備、培養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實踐教學環節,注重高技能的培養,因此在工學結合的形式上也在探索自己的特點。
二、工學結合導師制實踐探索
(一)技工院校工學結合導師制的提出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企業對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技工院校也在不斷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提出的,它以企業社會需求為導向,由企業和學校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和就業能力為重點,將教學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培養適合企業實際需求的應用實踐型技能人才。
為了實現校企有機聯合管理,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管理機制需要不斷創新,提出了工學結合導師制管理模式。導師制的提出,解決了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中學生在校企間學習、實踐活動的管理問題,有效地保障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的正常開展,為提高工學結合的實踐效果提供基礎保障。導師制密切了師生間的關系,更好地適應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目標的轉變。
(二)工學結合導師制的實踐情況
我院自2013年開始正式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以來,累計參與學生500余人,29位專業老師擔任“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導師。學生在參加工學結合實踐中,由導師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每個學生的崗位特點,設計制定課題,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生的實踐課題完成率達到了100%。
1.加強了工學結合的過程管理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在導師制管理制度下,過程管理得到了很大加強。分組學生每組對應一個導師,導師每周不少于一次到企業進行巡查,學生平時在企業的表現,導師都能及時掌握。導師的角色,承擔起了銜接學校管理和企業管理的橋梁,學生在企業的角色也不單純是學徒、工人,或者是學生。導師及時幫助學生進行角色轉換,管理得到了無縫對接。
2.密切了校企聯系
導師在企業巡查中,需要側面了解學生動態,必須通過企業相關人員配合,在此過程中,導師與企業進行了充分的互動交流,企業的想法和學校的意見也得到了很好的溝通。同時,導師在制定學生實踐課題的過程中,必須了解企業的具體情況,向企業技術人員交流探討課題設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等,在此過程中,企業、學校之間進行了充分、深入的了解溝通,校企合作的層次更加深了一步。
3.促進了學生工學結合的順利完成
導師的跟進指導,使學生的工學結合實踐有了很強的目標性,不再盲目跟隨企業的節奏,從事重復機械的工作。課題的設立,學生實踐的完成與否,有了明確的判斷標準,學生在實踐中必須盡力根據設計的課題去完成。學生在導師的方向指導、督促下,實踐任務能及時、順利地完成。
4.推進了教師隊伍建設
由于導師對工學結合實踐學生的指導是全方位的,要求導師不僅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較高的實踐操作技能,以指導學生開始實踐,完成實踐課題,而且導師還要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等工作。較高的要求,迫使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學習。由于深入企業第一線參與實踐管理,教師對企業生產一線情況有了具體全面的了解,專業知識得到增長,眼界得到開闊,專業素養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5.開辟了工學結合實踐管理新模式
以往的畢業實習管理,通常是由一個班主任管理整個班級,管理模式屬于粗放型,學生在企業非常分散,班主任進行管理往往只能疲于應付,細枝末節不能面面俱到?!靶F蠛献鳎W結合”模式顯然不適合這樣的管理。導師制經過實踐證明是一個非常合適的管理模式,管理的有效性更高,指向性更明確,目標達成更迅速,信息反饋更及時。
6.促進了學科建設和課程改革的推進
導師在參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實踐中,努力探索企業與學校的有效結合點,積極制定工學結合課題并投入教學中,相繼完成了《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機械設備維修》《汽車維修》專業實踐課題,并且完成了浙江省職業技能教學研究所教學研究重點課題《技工學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的實踐研究》,多名老師在省級刊物上發表了論文。同時,導師在指導實踐中學習和掌握了企業中應用的新工藝、新方法,從而應用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
三、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一)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不斷探索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通過三年的實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管理采用導師制,使技工院校的教學質量得以充分保障,效果初顯。與此同時,作為探索技工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導師制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
1.實施中導師管理和考核制度的缺失
與國外相比,我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很不完善,大部分學校尚沒有專門的管理部門,往往由教務、學生管理、校外培訓部門共同管理。同時,并未明確導師的管理職責,使導師管理存在很大漏洞,導師工作變成了“良心工程”。在教學中,由于教師擔任導師,將增加教師的工作量。由于尚在推廣實驗階段,并未放入考核工作量,導師工作屬于無償開展,導師工作積極性并未充分調動。導師工作的質量直接影響了學生實踐的質量,學生完成實踐課題的情況也參差不齊,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2.導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在市場競爭愈趨激烈的今天,高層次人才對于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將顯得更加重要。目前我校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相對于前幾年雖然有了較大提高,但相對來講,高層次人才的數量偏少、比例偏低。在所有擔任導師的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含在讀碩士)學歷、高級職稱或者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比例不到35%,尚有部分教師僅具備初級職稱、大專學歷高級工及以下職業技能等級。
另一方面,部分導師缺乏工廠實際經驗,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參加實踐,解決學生在工學結合實踐中的實際問題。且由于班級招生人數較多,部分導師把時間與精力放在完成教學工作任務上,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提高自身能力。
3.觀念上的滯后
對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學生、家長、企業、社會等各方面均對其認識不足,主要表現在:在合作內容上,僅僅停留在就業合作,解決學生頂崗或站在學校的角度考慮,做好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在組成成員上,往往只有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參與,缺乏政府應有的推動與政策導向等等?;谶@樣的認識,導師制在實施過程中,往往不能貫徹到底,深入扎實開展。
(二)導師制實施過程中解決問題的對策
1.建立健全相應的配套機制
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不僅僅依靠學校管理部門的積極努力推進和導師的積極參與。結合技工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和技工教育產學研結合的自身規律特點,在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工作中,需要認真研究,制定符合本院校實際情況,有利于推動工學結合發展的制度,保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順利開展;明晰學校管理部門、班主任、導師各方責權利,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使實踐工作順利開展;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保證工學結合持續、健康發展,使導師管理工作得到科學肯定的評價,有利于推動工學結合工作的良性持續發展。
2.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建設導師隊伍,可以從培養校內在職專業教師作為基本途徑。由于導師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必須是本專業教師才適合擔任導師,基礎課教師由于不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無法跨行業擔任。
通過校本培訓,聘請職教師資專家、企業行業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對教師進行短期培訓,以及本校教師通過師徒結對進行校內培訓,以在實訓教學中實施師傅對徒弟的“傳幫帶”的形式開展。校外培訓則通過到職教師資培訓基地、企業第一線進行有針對性的脫產培訓進行,使廣大導師在一線實踐中得到鍛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3.加強宣傳,轉變各方的觀念
推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導師制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技工院校與企業、政府、家長、教師等各方面轉變觀念,正確認識“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科學性和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對各自承擔的角色進行明確定位,明確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上級管理部門給予職業教育,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技工院?!肮W結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開展,以足夠的重視和資金支持。技工院校應轉變自身思想觀念,積極主動推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導師制管理模式,以加強過程管理,提高實訓效率,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利用參與企業的各自優勢和特點,作為學生綜合技能培養的突破口。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趨勢,明確自身定位,從自身專業發展出發,積極發揮工學結合管理中導師的主導作用,為學生順利開展實踐活動做好指導。家長應及時了解工學結合的意義和優勢,積極配合導師開展工作,以調動教學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四、結束語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采用導師制管理,符合技工學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對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技能有其實際的效果。由于各地技工院校存在很大差異,各個地區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實施導師制并無成熟、系統的做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中導師制實施過程、教學評價的各個環節,還需要在以后的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積累、完善和總結。
【參考文獻】
[1]龍承海,張軍,文益民.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研究綜述[J].中國電力教育(上),2009(06).
[2]梁忠厚,李美會.“工學結合”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上),2010(01).
[3]胡滿紅,耿俊梅.高職機電類專業“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2).
[4]王永福.談“廠中校、校中廠”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實踐[J].交通企業管理,2010(09).
[5]朱春瑜,朱本坤.工學結合模式下“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途徑研究[J].學理論,2008(22).
[6]鐘泓.對高職高專院校實施導師制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