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卓敏 張巧麗
一、學困生定義
國內最初對學習成績不良的學生多稱之為“差生”“后進生”,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習困難”這個名詞才被研究者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學習困難,也稱學習失能(Learning Disabilities)或學習不良,這一概念由美國學者柯克(S.kirk)在20 世紀60 年代首先提出。廣義上講,學困生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學習成績低下的學生,包括智力障礙、認知策略、學習動機水平等多種原因造成的學業困難學生;從狹義上說,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學習成績低于智力潛能的期望水平,遠未達到教學大綱目標要求的學生。西方教育心理學經常稱前者為學習能力缺失學生或者學習障礙學生;后者也經常被稱為學業不良學生。高校學困生,尤其是重點高校學困生,經過高考的嚴苛選拔,在智力、認知方面基本不存在問題,因此屬于學業不良學生。
二、學困生分類
造成學業不良的原因有多種,結合前人研究經驗和筆者自己的工作經驗,重點高校學困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動力不足
不少學生經歷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競爭后,在短期內失去了奮斗目標。小初高階段所有學生的努力目標幾乎都是高考,而步入大學,尤其是進入重點高校后,不少學生容易產生懈怠心理,失去奮斗目標,導致不知為何學習,不想繼續學習。
(二)認識偏差
很多學生上大學前接受的激勵是:“等上了大學你們有的是時間去玩;大學的課程就簡單多了……”導致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對學習的認識有很大偏差,普遍認為大學是高中高強度學習后和進入社會承擔責任前的放松期,還有少數學生天資聰穎,在中學階段學習輕松,認為大學階段的學習難度不會高于高中,在思想上不重視學習在大學階段的地位。
(三)自制力差
目前高校學生群體中90后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家庭投入的關注過多,加上中小學階段管理嚴格,使其在既有軌道上能夠正常發展,一旦進入大學,在相對松散的管理模式下,一部分靠家長、老師監督而未養成自我管理習慣的學生很容易行為失控,導致沉迷網絡、作息不規律、學習不主動。即使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良狀況,想要改善,也由于缺乏自制力而不能長期堅持。
(四)精力分散
較之中小學階段,高校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環境寬松、平臺多樣的高校環境中,校內外兼職、勤工助學、學生工作、社團活動、人際交往等諸多事務讓學生的精力很難集中在學習上,加之對大學階段學習重要性的認識不夠,一部分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以外的其他方面,導致花在學習上的時間精力嚴重不足,甚至出現逃課、曠考等行為,嚴重影響了正常教學活動的效果。
(五)基礎薄弱
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域性差異導致不同地區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盡管重點高校的學生素質整體較高,但其中不乏部分來自教育欠發達地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此外,如果中學階段理工科基礎課程(例如數學、物理等)基礎較差,在大學階段的學習亦將受到很大制約。
(六)方法不當
高等教育不僅僅是小初高階段的延續,無論在學習內容的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質的飛躍。部分學生停留在中學學習的狀態中,沒能及時調整方法,端正心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知識性學習為歸納性學習,根據課程內容制定新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導致無法接受大學階段應學的知識,久而久之造成學業困難。
(七)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導致學業困難的學生比例不高,但該類學生的情況與其他學困生相比通常更為嚴重,不僅需要對其在學習上進行幫助與督促,更重要的是需要持續地關愛幫助其擺脫心理障礙的陰影,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
三、學困生預防——加強新生教育,完善預警機制
學困生現象不僅影響學生本人成長成才,更讓家庭蒙上陰影,同時對高校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形成桎梏,對教育資源造成極大浪費。總結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科學合理地銜接中學到大學兩個不同的學習階段。新生面對未知的、全新的大學生活時充滿憧憬也充滿迷茫,他們的迷茫是正常的,也是必經的一種心理狀態。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迷茫之后樹立對大學正確的認識,探索到科學正確的生活方式、學習方法,加強新生教育,加強對新生的引導,無疑是學困生預防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夠將新生適應性教育時間拉長,與時俱進地更新形式、內容,那么就可以讓新生清楚地了解和認識到大學是什么,在大學自己該干什么,有意識地培養自我規劃能力,從而確定努力方向,合理利用大學這個平臺以達到完善自我、提升素質、服務社會的目的。
除了加強新生教育,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也是行之有效的預防方式之一。各個高校都有相應的學業預警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一部分無法正常畢業的學生,但仍然沒從根源上解決學困生現象。學困生預警機制應建立在接觸學生之初,迅速了解有可能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如性格特點、學習動機、心理狀況、家庭環境、課余時間利用情況等。對來自偏遠地區、家庭貧困、家庭結構特殊、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學生,以及學習過程中出現學習動力不強、經常逃課、上網成癮、家庭出現重大變故、個人遭受重大挫折的學生,進行經濟方面的幫助、學習方面的督促、心理方面的調試,以避免這些學生最終出現學業困難的情況。
四、學困生轉化——提升人文關懷高度,因材施教
高校中極少數學困生的出現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一種事實存在,但如何預防學困現象,將學困生轉化為正常學生,以保證最大限度地降低學困生人數比例,是學生工作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尤其是重點高校的學生,進校成績優秀,學習能力強,基礎扎實,整體素質高,他們長期在中小學階段受到家庭和學校的矚目,長久以來形成的優越感在高手如云的環境中有可能激發他們更強的競爭意識,但也有可能引發他們的挫敗感,導致自卑、厭學。輔導員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用愛用心對待學生,取得他們的信任,走進他們內心,了解出現問題的內在原因,才能夠標本兼治,改善學習狀態。
每個學生都是有待于充分發展的人,是有待于自我實現的人,教育工作者應以人為本,在工作中投入更多溫情,在精神上多鼓勵,在生活上多關心,用心交流,打開他們的心鎖,讓他們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得到溫暖。愛是教育的基礎,愛學生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種自然的感情,是啟發學生萌發進取意識的外在動力,也是教師對學生奉獻的核心。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親切、尊重、關心的態度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關注他們在學習、生活上點滴的進步,用愛感動他們。
子曰:“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這句話開創了因材施教的先河。對于學困生,也要根據其不同學習困難原因給予幫助和引導。比如,對于認識偏差、動力不足、精力分散的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擺事實講道理,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重樹學習信心;對于自制力差的學生,運用老師、家長、同學齊幫共管的形式,多方面督促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對于方法不當、基礎薄弱造成學業困難的學生,在班內組織幫扶小組,輔導學生課程學習;對于心理原因造成學業困難的,從解開心結入手,情況嚴重的以專業的心理咨詢進行干預,輔以老師、班級的關愛以改善情況。
五、措施保障——家校聯動,全員育人
改善學生出現的學業困難問題,要保證學生自身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動力充足,由任課老師、輔導員、家長、學生干部等全面協動。很多時候,學生的學業困難現象只是表象,還有深層次例如理想信念缺失、價值觀人生觀偏誤等內部深刻問題。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高校必須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原則,充分樹立全員育人思想。
(一)持續關注,全面關心。不少學生在學習上花費了時間和精力后,短時間內如果沒有明顯的成效,會比之前感到更失落,容易灰心氣餒,狀態更差。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的出現,要多方面持續關注學生的改善狀況,在他們完成短期目標時及時予以鼓勵。
(二)力抓學風,榜樣帶動。學風建設是高校學生日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途徑,也是降低學困生比例的有效手段。在學風建設中樹立榜樣,以創新創業、學科競賽先進個人輻射帶動周圍學生,營造良好的求知氛圍和激烈的競爭環境,對于改善學困生現狀、帶動學困生進步具有重要意義。